雯丽心动了,答道:“到时候再说吧!”
幸好,当时的物资紧缺政策还不严,直到三年后的灾难时期,政策才变得严格,正式进入了票证时代。
何宇柱直接买了一台吊扇装在客厅里,接着开始考虑家具的购置问题。
装修工程完成后已是五月份,他们将门窗全部打开进行通风透气。
何雨雨的家装修更快,没有设置阁楼,而是多开两扇窗户,还增加了一个通风孔,以便于连接煤炉的烟囱。
她的房间较小,冬天只需一个煤炉就能取暖,增加窗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采光。
另外还安装了一台小吊扇并新添了电表。
由于家中电器逐渐增多,何宇柱干脆单独安装了一个电表,但自来水仍然使用院中的公共水源。
他们在房屋与偏房的夹角处搭建了一个棚子,用于放置新的灶台,这样不会影响前面的采光。
……
“哟,真的不错啊!”
白天空闲的妇女们聚集过来,纷纷探头查看屋内的情况。
“确实不错!”
一位大妈点头称赞,“这样就成了一室一厅,家里人多的可以借鉴下。”
“贾张氏,你们家现在三代同堂,这种改造方式也很适合啊。”
有人说。
贾张氏羡慕不已,她家只有一个城市户口,每月都需要购买高价粮食,但她儿子很有志气,如今已经当上了钳工。
“说得也是,我以前真没往这方面想过,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
贾张氏说道,“我家的儿子只是一个普通的钳工,家里的经济状况未必允许进行大规模装修。”
另一位大妈建议:“你们可以不刷油漆,刷油漆最费钱。
地面也不用重新铺设,简单隔一下就可以了。”
贾张氏却不太同意:“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则还不如不做!”
“晚上让我的东旭过来看看吧!”
有人提议。
何宇柱的家装潢成了大院里的话题焦点,尤其是那几个新加出来的房间。
人口少的家庭只需要隔一间,而人多的则可以隔出更多的空间。
这所院子原本格局就较大,内部宽敞,大多数人家都能分隔出三个房间。
相比之下,占地少的小四合院就显得紧凑,房间较小。
……
一天傍晚,何宇柱带着何雨雨到阎埠贵家吃饭,不料易忠海和刘海中也到了。
“老易、老刘,怎么来这儿了?”
阎埠贵开门后诧异地问道。
“老阎,我们是来找柱子的。”
易忠海一边进门一边回答。
何宇柱看着他们,有些疑惑地问:“有什么事吗?”
“是关于你房子的事。”
刘海中走近道,“傻柱,你那房子花了多少钱?”
起初,易忠海并不叫何宇柱“傻柱”
,并不是因为他不尊重,而是另有打算。
阎埠贵已经得到了不少实惠,凭他的机灵当然不会再讨价还价,但刘海中不一样,他没什么心眼。
“二大爷,您也打算加隔断吗?”
何宇柱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费用,因为他的材料质量很高。
易忠海接过话头:“看了看你家的房子里,大家都动心了,毕竟每个家庭的人口都在增加。”
“住得拥挤确实不太方便。”
何宇柱点头附和:“确实,我也考虑到这点了,毕竟我现在也快到该成家立业的年纪。”
“但价格还是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你想用什么样的材料,还有隔断的设计。”
“我家那个隔断很结实,主要是为了隔音,还用了很多玻璃。”
“你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自己的预算,再去找街道工程队的赵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