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今年六岁了。”
“瞧着就是个聪明机灵的,像他三叔,咋还不送去文先生那里?将来也好考个秀才!”
话题一起,李兰招待的几个妇人立刻跟着附和,李兰被夸的心花怒放,她最近也寻思把路安柏送过去启蒙呢。
只是想着还小,想要在等一年,等明年春再送过去。
现在被村中妇人这么一说,李兰也觉得送去的越早越好。
张桂和路奶奶那面就不是这般了,恭喜过后,便有人看着张桂肚子问:“我看小禾儿也大了,你也得打算在要一个了!”
“这男人呀,还是稀罕儿子,有了儿子,才能对你好!”
张桂被说的心头发苦,这也不是她想要就有的啊。
没法接话,只能笑笑不应声。
客人送走一波又来一波,村长也过来了,他看看院中的一票人,问道:“为志二弟没在家?你家老三考上秀才,这是全村的喜事,需要大办。”
路奶奶回道:“在县城,也快回来了。”
次日晌午前,路爷爷、路正、路平和路清,便都到了家。
路奶奶将村长的意思转述了,路爷爷道:“不办,老三回来一趟收拾收拾,在休息上一两天,便该动身去青州城了。”
“去青州?”路奶奶不解。
路爷爷点点头,表情似是有些愁:“去青州的官学继续读书。”
说着他看了看路平和路清,让他们俩说。
路清:“放榜后,我接到了青州官学的入学邀请。”
众人等了又等,发现路清这就说完了。
路平看看他,替他补充:“县城到底不比青州,青州官学的夫子学问定然更好,机会难得,三弟应当去。”
于是办酒的事情就这么拒了,银钱留下给路清上学。
青州官学一年五两,且不包食宿。
据说这已经很便宜了,若是私塾,有些要一年十两、十五两均有。
路清去青州不比在县城,每月月休都可以回家,青州太远,一来一回便是要一整天,且花费车钱不少。
路奶奶掏出家底,十两银子全部给了路清。
“这些你拿着,五两束修,五两平时花用,若是不够了,在托人捎信回来。”
路禾算了算银两,苦恼的发现,两年前卖盘酱方子的四十两,似乎花空了。
即便没空,应也不剩多少。
路奶奶不是喜欢苛待孩子的人,得了钱的那年,便给家里需要添衣服的孩子都添了两身。
过年过节也能加个餐吃个肉和蛋,平日里做菜也舍得多放些油和盐了。
当然他们也不是坐吃山空,农闲时该去县城做零工还是去的,就连路爷爷,也没在家打理田地,而是一直在县城。
即便如此,银钱还是不够花。
路禾两年没怎么转的脑袋,又开始转了起来。
这次能卖什么呢?
薄荷茶?
桑叶茶?
果酱?
甜面酱?
其实按照她的想法,最好能在县城租个铺子,开一个小吃店。
她有许多小吃,做出来定能吸引人去消费。
可铺子不是那么好开的,光是本钱就拿不出来,她也说服不了家里人让她在县城开铺子。
风险太大,这和之前去县城卖煎饼卖酱不同,这两样投入很低,所以路爷爷路奶奶才会同意。
开铺子则不是,前期投入太大,后期能否收回未可知。
况且路禾自己也怕,她拿出那些小吃,铺子会不会惨遭被砸。
赚钱,真的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