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响的铜板到手里,心里就踏实了。
叮当响的声音比什么都悦耳好听。
村民们都十分欢喜,搁从前上哪儿赚这么多钱去?如今可是常常有进账。
他们也才知道,原来山上有那么多的宝贝东西呢。
只是,今日傍晚收获喜悦忙活完之后,柳里正召集大家在大槐树下说了提早做好存粮准备、建议大家伙儿趁着粮食还没有涨价最好多买些囤在家里后,大家伙儿都有点儿蔫蔫的。
这刚到手的、积攒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银钱,岂不是又要哗哗的花出去了?
可是,柳里正说的也有道理啊。
要是现在不买粮食囤着,等粮食涨价了,买粮食就要花费更多的钱了。
就眼下这状况,凡是有几年种田经验的人心里已经都很清楚,今年大旱没跑了。
如果运气好呢,田里还能收几成,如果倒霉,颗粒无收也不是不可能。
总而言之一句话,粮食迟早要买。
“唉,挣点儿钱真是不容易啊。”
“可不是,好不容易手里攥了点儿钱,这心里才刚欢喜踏实没几天呢,又要花出去了。”
“哎”
“话也不能这么说,粮食攥在手里,也一样踏实嘛。”
“说的也是,总归挣了比没挣强、有总比没有好啊。”
“最重要的还是挣钱啊!”
“对对,就是嘛。”
经历过无数风霜雨雪、风刀霜剑磨炼,一代代挣扎着辛苦活下来的乡民们,天生节俭吝啬、又天生乐观,很快,那股抽抽的心疼劲儿过去了,大家伙儿又都想开了。
想开了的村民们火速又讨论起来囤多少粮食合适。
“你们家打算买多少啊?”
“还不知道啊,你们呢?”
“你们买啥?”
“我们?糙米和黑面吧,大米太金贵了,吃不起,普通的面粉倒是可以买一些。再买点儿花生黄豆,搭配着吃。”
“听起来不错,我们家也这么买吧。多少啊?这糙米和黑面一样总得先买个两三百斤吧。”
“唉,那可真是钱转个手就没了啊。”
“可不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囤粮的事儿,轰轰烈烈展开。
有牛车的几家人家赶牛车,同村人搭伙,陆陆续续进城买粮。
到手的银钱哗哗似的溜了溜了,大家伙儿心疼那必然是心疼的,但是看着换回来的一大袋一大袋粮食,就又笑呵呵的了。
这不是别的,这是粮食啊。
还别说,买粮食也是会上瘾的,本来打算买一百斤的,结果买了两三百斤,打算不买大米的,也咬咬牙买了几十斤。
采春说的对,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这钱花了出去,大伙儿更加努力发奋的挣钱了。
染料,再仔细找找,结伴去稍微远一点的山里再多转转,说不定有新发现呢?药草,也仔细点儿,能多捞点多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