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姜维崭露头角,被委以督中外军事之重任。
姜维一心想要北伐中原,重振汉室雄风。
他向刘禅进言道:
“陛下,如今魏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机可乘,臣愿领兵出征。”
刘禅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
他深知连年征战百姓疲敝,但蜀汉也确实需要开疆扩土。
沉吟许久,他道:“姜将军,朕准你北伐,但切不可冒进,需步步为营。”
姜维领命而去,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北方。
起初,战事顺利,蜀军连连告捷。
但魏国毕竟实力雄厚,很快组织起有力反击。
姜维陷入苦战,粮草运输也遭遇困难。
刘禅知晓后,赶忙调集各方力量支援姜维。
同时,他在国内安抚民心,号召百姓共克时艰。
最终姜维成功突围撤回蜀地。
此次北伐虽未全胜,但刘禅看到了姜维的忠诚与能力,姜维也明白了刘禅的信任与支持,君臣二人决心齐心应对蜀汉未来的挑战。
自父皇驾崩之后,便继承大统。
然蜀汉之地,内忧外患不断。
刘禅虽无父皇那般雄才大略,但也知守业之艰难。
一日,朝堂之上,大臣们就北伐之事争论不休。
姜维将军力主北伐,以图恢复汉室江山。
而一些老臣却担忧国力不济,怕此举劳民伤财。
刘禅坐在龙椅之上,心中矛盾不已。
望着满朝文武,想起父皇临终托孤之情,不禁握紧双拳。
最终,刘禅决定支持姜维将军。
下朝后,刘禅独自来到后宫花园,看着满园春色,思绪万千。
刘禅深知此决策关系重大,若成功,则汉室有望中兴;
若失败,怕是这蜀汉之地再难保全。
但既已做出抉择,唯有全力以赴。
于是刘禅召姜维进宫,命他精心筹备北伐事宜,刘禅亲自督战粮草的征集与调配。
姜维领命而去,他深知此次北伐责任重大,不仅要对得起陛下的信任,更要不负先帝遗志。
随着北伐准备工作的推进,刘禅每日都会听取姜维的汇报。
他看到姜维调兵遣将井井有条,心中稍感宽慰。
然而,消息传出后,民间亦有诸多议论,既有期待汉室复兴之人积极响应,踊跃参军;
也有忧心战事破坏安宁生活者暗自叹息。
北伐之日终于来临,大军开拔之际,刘禅登上城楼,望着远去的军队,心中默默祈祷。
姜维率领蜀军一路北上,初期进展顺利,连克数城。
捷报传回成都,城中百姓欢呼雀跃,刘禅也面露喜色。
但曹魏很快组织起强大的反击力量,双方陷入胶着苦战。
面对复杂战局,刘禅内心忧虑万分,可他知道此时绝不能动摇军心,只能强装镇定等待前方更多的军情传来。
亦会在后方尽力筹措粮草兵员,只盼此次北伐能如众人所愿,成就一番大业,不负父皇所望。
姜维在前线苦苦支撑,可粮草供应却渐渐吃紧。
由于连年战争,蜀汉本就不充裕的国力更是雪上加霜。
刘禅心急如焚,他一面下令加大征收赋税,一面派人寻找新的粮源。
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多地出现小规模暴动。
刘禅面临两难境地,若停止征粮,姜维前线必败;
若强行征粮,内乱将无法控制。
就在此时,朝中一些奸臣趁机蛊惑人心,散布谣言称姜维兵败,蜀汉气数已尽。
刘禅意识到必须稳住局面,他亲自深入民间安抚百姓,承诺战后轻徭薄赋。
同时,他果断处置奸臣,稳定朝纲。
随后,刘禅抽调部分兵力回防镇压内乱,导致姜维前线兵力减少。
姜维虽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
当姜维退回成都时,刘禅望着疲惫不堪的将士,心中悲痛万分。
他知道,这次北伐失败,蜀汉元气大伤,而周围列强虎视眈眈。
但他依然坚定信念,决定重新整顿内政外交,守护这片先辈打下的土地,哪怕希望渺茫也要奋力一搏。
后来渐渐宠信宦官黄皓,致使朝政日益混乱。
大臣们纷纷进谏,劝刘禅远离黄皓这等奸佞小人,可刘禅却充耳不闻,反而对黄皓愈发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