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四年,两税的国库总收入才刚过一千万两白银。
而洪武元年,国库总收入仅有二百六十三万两白银。
短短二十五年间,国家的经济收入增长了八倍多,这样的进步令人惊叹。
但朱元璋并没有满足,因为今年还有好几项大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首先是扩充军费研发,大明的火器、枪支等军备需要加大投入,以此应对北方瓦剌、鞑靼可能的侵犯。
其次,建造大明宝船,也需要大量资金。
再者,全国各地官吏的俸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此算下来,到洪武二十五年年底,国库究竟还能剩下多少余粮和钱财,朱元璋心里也没谱。
就当朱元璋皱着眉头思考这些问题时,心思细腻的郑和悄悄走到了他身边。
郑和一直等到朱元璋停下手中的笔,才轻声唤道。
“皇爷。”
朱元璋应了一声。
“说吧。”
郑和赶忙说道。
“皇孙殿下求见。”
朱元璋听了,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但还是吩咐道。
“去把他叫进来。”
“奴婢遵旨。”
郑和领命而去。
朱元璋心里明白,朱允炆这么晚来,大概率是为了黄子澄的死。
没过多久,朱允炆来了。
“皇爷爷。”
朱允炆轻声唤道。
朱元璋应了一声,温和地问道。
“这么晚过来,找爷爷有什么事吗?”
朱允炆关切地道。
“爷爷,您要多注意身体,别批奏疏到太晚了。”
此刻的朱允炆,对朱元璋的感觉愈发陌生,甚至有些害怕,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的。
黄子澄的死,让他深刻认识到,眼前这位和蔼的老人,终究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和朱元璋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
朱元璋点了点头。
“放心,爷爷心里有数。”
朱允炆犹豫了一下,说道。
“皇爷爷,孙儿明日想带母亲去城郊踏踏青。”
他生怕朱元璋觉得他铺张浪费,又急忙补充道。
“皇爷爷放心,孙儿不会大张旗鼓的,就带几个护卫,悄悄地去。”
朱元璋有些疑惑,看着他问道。
“怎么突然想去踏青了?”
朱允炆沉默片刻,鼓起勇气说道。
“老师走了,孙儿心里难受,想去散散心,也想陪母亲看看爷爷打下的江山。”
朱元璋愣神了片刻,随后叹了口气,问道:
“黄子澄的死,你心里可有怪爷爷?”
朱允炆连忙摇头。
“孙儿不敢,孙儿知道老师肯定是犯了错,才会让爷爷不得不动了杀心。”
即便心里想为老师辩解,朱允炆也没有这个胆量,他对朱元璋的恐惧与日俱增。
朱元璋本想解释些什么,但最终却只是说道:
“去吧,把老三,还有你的两个妹妹也带上,一家人都出去转转。”
朱允炆乖巧的点头应道。
“是,多谢皇爷爷。”
朱元璋颔首。
“行了,没事的话,你回吧。”
朱允炆临走前还不忘叮嘱。
“皇爷爷,您记得早些休息,现在可不比年轻的时候,别太劳累了。”
朱元璋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