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如何?”
傅友文询问道。
“尚可。”
几位官员答道。
傅友文再次提问。
“饱了吗?”
这次连御史和给事中都坦白回答。
“饱了。”
傅友文深吸一口气,然后又道。
“那么,现在该谈正事了!”
傅友文笑着看向在场的每一个人。
今天的朝会,正是由圣上精心策划的。
这些老家伙还想罢黜我,真是异想天开!
圣上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而不是詹徽等人,这足以证明对我的信任,我绝不能搞砸!
出海是必然的!
“既然大家都已经吃饱了,那就继续刚才的话题吧!”
闻言,人们迅速散开。
刚才还一团和气,转瞬间,却又变得界限分明起来。
“别以为施点小恩小惠,就能改变我们的想法!”
“就是!再者,这食物并非你的恩赐,而是圣上的!我们感激的是皇恩,与你傅友文无关!”
傅友文笑笑,并未与他们争执。
“既然刚才大家都说这食物能填饱肚子,那就行了!”
“相信各位也能看到,这果子不大,但却足够饱腹!”
“各位大人认为,此物与栗米相比如何?”
朝堂上,许多人疑惑地看着傅友文,有人轻蔑道。
“傅大人,有话还请直言,不要在这卖弄玄虚。”
傅友文笑道。
“我认为,这种作物可以替代栗米,而它正来自海外!”
兵科给事中陈易文摸着胡须笑了。
“呵呵,那又怎样?”
“难道我大明内地就没有农作物吗?”
“你这个崇洋媚外的家伙!”
“启奏圣上,傅友文有不忠之心!”
朱元璋挥手打断他,严厉地瞪了他一眼。
“你是给事中,负责风闻奏事的言官,你能不能等别人说完,再发表你的看法?”
陈易文被朱元璋的话弄得面红耳赤,急忙鞠躬低头。
“微臣知错。”
朱元璋对傅友文道。
“继续说下去!”
傅友文急忙答道。
“是!”
“微臣想表达的,并不是这种作物就比我们大明的作物好。”
“我们国家的栗米和麦谷,对土壤的要求很高,浙江沿海地区几乎无法种植。”
“但这土豆不同,它不挑土壤,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
“而且它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春天也可以种植成熟。”
“不仅如此,它对蝗虫等害虫有很强的抵抗力,很少会受到虫害的侵扰。”
傅友文逐渐向大家介绍土豆的特性。
殿内的人们逐渐安静下来,每个人似乎都在沉思。
他们之前与傅友文争论不休,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他们相信,如果国家将资源投向东南沿海,将会得不偿失。
在傅友文暂停讲话的间隙,兵科给事中陈易文插话道。
“嗯!既然这种作物如此优良,完全可以通过展示国家的力量,吸引各国将此作物引入我国,何必非要劳民伤财地出海远航呢?”
傅友文笑着回应道。
“诸位,像这样每亩能产三十石的作物,在海外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
“因此,国家建造船只出海,不仅可以寻找更多的作物,西方国家看到我国的国力,也能对沿海国家产生威慑,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