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张红英没信心自己能干好这个事。尤其是双手一直泡在水里,还是太辛苦。她不想重来一次还这么累。
因为不想杀鸡杀鸭,副产品鸡杂鸭杂也没有了。各种鸭货不能卖了。
但是取而代之的,可以做些茶叶蛋、粽子之类,能随手带走的东西。
想清楚之后,张红英跟沈建珍一起,先去把店铺租了下来。
张红英觉得自己门槛不精,一定要沈建珍帮忙把关。
而且她一个人,心里还是没底气的。
房东是个老太太,一口的南京话。张红英不大听的懂。其实沈建珍也不懂。
沈建珍不懂不要紧,张红英请她做外援,她请本地方做外援。
沈建珍在学校里找了个南京本地人帮忙。那个学生姓马,叫马静。是沈建珍的病友。
还是去年刚刚入学时候的事了。
沈建珍身体瘦弱,来到南京,虽然就几百公里的距离,还是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刚刚军训,就差点晕倒。马马虎虎把军训扛过去,过了没多久,又发高烧。
沈建珍半夜因为高烧迷糊了,被同学送到校医院。
医生检查,扁桃体发炎化脓了……只能在校医院挂水。隔壁床就是这个马静。
马静的妈妈是学校的职工,陪着马静挂水。
也不知道沈建珍怎么搞的,拖到那么严重才去医院。
据沈建珍后来说,那次扁桃体化脓,高烧接近四十度,走路发飘,话都说不出来。光张嘴没声音。
输完液,还是叫不出声音来。直到血液回流,沈建珍使劲用手敲床,隔壁的马静妈妈才发现,帮忙叫来了护士。
张红英知道了心疼的不行。
一个人在外面,那是真不容易。也不知道前世沈建珍一直孤家寡人,是怎么过来的。
沈建珍在医院挂了两天水,因着帮忙叫护士的这点交情,喉咙刚刚好一点,就跟人唠上了。
沈建珍羡慕人家是本地人,是城里人。马静她妈则羡慕沈建珍能考上大学——马静只是上了个大专。
两个人年龄差两岁,聊的很投机,然后两个人竟然成了朋友。
这次张红英要租房,就必须得带人“翻译”。沈建珍自己翻译不来,就把马静请来了。
房东很能说,嘴皮子开开合合,不停的说话,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就像在跟人吵架。
沈建珍不知道怎么回答,张红英更不知道。还好马静跟她用南京话聊了起来。
张红英在一边看着,还想着:……租个房子难道还要先吵一架吗?
两个人“吵架”似的吵完了,张红英问她都说些什么呢?
马静不好意思笑笑:“南京话,很多脏词。虽然刚才我们不是在吵架,但是话也挺脏的。
尤其是老太太,嘴上挂的那词都没法听。我就不给你逐字逐句翻译了。你只要说清楚价格和要求就好。”
这家店铺位于夫子庙主要街区旁边一条蜿蜒曲折、略显狭窄的小巷子里。
巷子两旁稀稀拉拉开了几家餐饮店。张红英看了一下,这些餐饮店风格各异,大部分都没有什么装修,卖面条馄饨,还有卖炒菜的。
张红英想租的这家店铺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是一座两层小楼。这无疑成为了它最大的优势和亮点。相比于周围那些只有一层店面的同行们,这座二层小楼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空间来容纳顾客,还可以把二楼改造一下用来居住。。
而且,从二楼的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小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来来往往的车辆,这种闹中有静、静中却不脱离世俗的感觉,让张红英对这栋楼一见钟情。
到时候可以楼下经营,楼上睡觉。嗯,别的不说,住宿用的房租钱省下来了……
而且这家店在闹市区。地处繁华,治安方面没有问题。
现在,个体经济方兴未艾。大家有点钱了,想挣钱只缺头脑,不缺机会。
这真的还是路边随便摆个摊都有生意的时候。经济正在起飞,但是暂时还看不出来,也体会不深。
更重要的是,贫富差距已经开始展露。
如果错过这个挣钱的黄金时间,到后来人,想追赶就很困难了。
沿海地区跟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尤其大。
沈建珍说,他们班有个学生,特别努力。
因为她父母生她的时候已经高龄。等她上大学,父母都已经老迈。侄子侄女的年龄都跟她差不多……
所以她虽然考上了大学,家里没有钱能给她,只能靠奖学金维持学业。如果实在困难,跟哥哥姐姐们开口,也能收到汇款单。但是,总跟哥哥姐姐开口也不是回事。哥哥姐姐都有自己的一家人要负担。
学校的奖学金很丰厚,省着点用,的确够一学年之用。但是奖学金都是在新学年开学才发,发的晚一点,就跟不上。
然后学校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支出。团体组织出去玩、元旦聚餐等等,都是要交钱的。
所以即使拿到一等奖学金,再省着花,等到学年结束前,就已经用完了。沈建珍还算宽裕,看出来人家过的窘迫,主动借给过她几次钱。后来两个人一直维持着不错的关系。
有幸生在经济发达地区,有幸拥有比别人更远一点的见识,有幸走出鸭湾村,如果还不能发家致富,那就愧对自己了。
话说回来,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挣钱归挣钱,南京的店,张红英不打算把时间花在不停的劳作上。
张红英打算,能花钱请人的,都请人去做。
店铺的桌椅灶具都是现成的,就是很多油污,需要清洗。
张红英一事不烦二主,拜托马静的妈妈帮忙再找几个工人。
自己跑去招人,她也不知道上哪找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