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要求以“日美两国都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不包括印度支那)”来换取美国解除禁运和停止援华,日方声称这是“绝对最后建议”。
11月26日,赫尔向野村提交了《美日协定基本纲要》,即赫尔备忘录,该备忘录包括一条对日本的要求和九条对双方的共同要求。
在战前双方的陆海空三军力量的对比上,陆军方面日军作战部队约25万人,美英等国同盟军作战部队约35万人;海军方面日本共出动舰艇232艘,其中航母10艘,盟军共出动舰艇219艘,其中航母3艘;空军方面日本第一线作战飞机约1540架,盟军约646架,但有35架被喻为“空中堡垒”的b-17远程轰炸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盟国在东南亚的防御部队主体是当地的雇佣兵,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应有的作战素质。在菲律宾的防御部队约有13万人,其中只有美国正规军1200人,其余均为菲雇佣军和民兵。在马来亚、新加坡88万人的守军中绝大多数是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亚当地的部队,装备、训练和战斗力都较差,且没有坦克的支援。在缅甸,战前只有2个师兵力,许多军官都是由白人律师、商人和种植园主充任的,士兵大都是缅甸当地人,难以抵挡训练有素的日军。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清晨至中午,日本时间12月8日)。
日军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出动飞机约360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20余艘,其中有战列舰8艘,击毁、击伤飞机260余架,美军猝不及防,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这是日本南进政策的重要步骤。
珍珠港事件宣告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和防务政策的破产。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美国不得不放弃与日妥协,为有效阻止日军继续南进,美国一方面指望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拖住和消耗日军,另一方面,将反攻日本的战场放在西南太平洋一带。
1942年3月,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达成分区负责协议,太平洋海域由美国负责,而印度洋海域和苏门答腊则由英国掌控。4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五国政府一致同意建立西南太平洋军事指挥部,同时制订和颁布总指挥官的行动准则。经澳大利亚政府提议,麦克阿瑟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委任为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统帅。
西南太平洋战区包括澳大利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和荷属东印度地区。太平洋其他地区为太平洋战区,由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任战区总司令。为了遏制日军在南太平洋的扩张,美军同时组建了南太平洋部队,由戈姆利海军中将指挥,下辖第61、第62特混编队,拥有航母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2艘,隶属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
5月,日军占领了菲律宾全境,美国又失去了它在太平洋的一个重要基地,与中国东南海岸的联系也被切断了,给中国军队运送物资便发生了很大困难。
同一天,从台湾起飞的日军机群开始对香港发起进攻。在日机对香港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装备精良的38步兵师在驻九龙的日军第23军的配合下向香港进攻。香港的英军守备部队只有6个步兵营和少数义勇队,基地和港口都没有防御工事。两军刚一交手,英军就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1941年12月25日,日军以打死1200多名英国人,生俘人的战绩,成为香港的新主宰。
7日晨,由驻印度支那半岛的日军第15军向泰国和缅甸进攻。日军没有遇到有组织的抵抗,第二天就占领了泰国首都曼谷。泰国政府被强行捆绑在日军的战车上,并于第二年1月向美、英宣战。当日军占领泰国部分地区后,便集中力量夺取缅甸。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第一,切断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条交通线,以孤立、包围中国;第二,从西部为大东亚共荣圈建立防御屏障。
12月23日到25日,日军对仰光进行了空袭,3月8日,日军攻占仰光。此时,在泰国北部集结的日军也开始越过泰缅边界,向缅甸内地发起进攻,并消灭了中国赴缅作战的一个军,切断了从仰光后撤的英军退路和中国远征军另一个军的后路。溃不成军的英军和远征军不得不化整为零,于5月底撤向印度。
由驻印度支那半岛的日军第25军向马来亚和新加坡进攻。英国殖民地新加坡是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美国在太平洋的失利,对英国在太平洋的防御也是一个严重挫折,为了加强在亚洲的防御力量,丘吉尔派出“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赶赴新加坡。
12月7日、8日,日军在克拉地峡和哥达巴鲁等地登陆;航空兵对新加坡进行了密集轰炸。在海空力量的配合下,日军地面部队沿铁路向南进攻。驻马来亚的北部的英国守军,仓惶退往新加坡。
12月9日,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为了消灭在关丹登陆的日军从新加坡出航,10日晨,在接近关丹时遭到日本轰炸机和鱼雷机的攻击而沉没,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也随舰沉入茫茫大海。至此,英国在太平洋地区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
在马来西亚登陆的日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于1942年占领吉隆坡。
1月底,整个马来半岛沦陷。
2月14日,新加坡被包围,淡水被切断。25日,8万守军成为日军的俘虏。这样,连结亚、非、欧、澳的海洋通道落到日本人手里。
由驻海南岛的日军第16军向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进攻。由于当时的荷兰殖民军抵抗不力,日军于1942年2月占领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帝汶和苏门答腊等岛屿。
此后,美、英、荷等国军队企图在爪哇海突击日军舰队,结果惨遭失败。日军乘胜登陆爪哇岛,9日占领万隆,12日荷兰总督正式投降。荷属东印度的重要岛屿及其丰富的战略资源统统落入日军手中。
此外在太平洋南部,日军侵略者为了截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拆除以后可能成为美国进行反攻跳板的澳大利亚这个幅员广阔的基地,在战争一开始,就向这一地区发动了进攻。
1942年1月,从加罗林岛出发的日军,先后占领了新几内亚群岛以及所罗门基地,在布干维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机场。这样就对美澳之间的海上交通线构成巨大威胁,并有可能把战争推进到澳大利亚大陆。
至此,从战争的第一天起,日军就在主要进攻方向上,集中兵力实施突然袭击,迅速掌握了西太平洋广大地区的制空权、制海权,然后实行陆海军协同作战,完成预定作战计划,取得了战争初期的暂时优势。共控制了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多达15亿的人口。在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澳大利亚、西起印度洋、东至中途岛的1万多公里的战线上,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1941年12月7日,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12月8日,侵入泰国并轰炸菲律宾,9日入侵马来亚,10日在菲律宾登陆并进攻关岛,19日突入香港,23日进攻威克岛。
日军在偷袭了珍珠港数小时后就轰炸了棉兰老岛的达沃城,接着又轰炸了克拉克机场和卡维特海军基地。
12月9日,日军轰炸了马尼拉。
12月10日,日军在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两天后,又在南吕宋的累加斯皮登陆。
12月24日,日军主力在仁牙因登陆。同一天,日军在阿蒂莫南登陆,然后向马尼拉实施向心攻击。
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麦克阿瑟统率的美、菲守军无力抵抗,退至巴丹。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莱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
1月23日,日本占领了新不列颠岛屿,并将拉包尔及其附近的机场建设成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基地。这一新的基地连同日军在特鲁克的庞大基地一起成为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力量中枢。但令日本人不安的是,这些基地都离澳大利亚和盟军在新几内亚的基地太近。虽然日本军部否定了征服澳大利亚的计划,但却支持占领新几内亚剩余岛屿的行动,目标是击垮盟军的任何反攻。
2月,日军攻占了所罗门群岛的阿德米纳尔蒂群岛和布克岛。
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失守。
3月8日,日军推进到新几内亚内陆;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10日,日军遭到美军舰反击,有7艘运输舰被损毁。
4月9日,麦克阿瑟的继任者乔纳森·温莱特率巴丹守军投降。至此,日本完全控制了中部太平洋,连接美国和菲律宾之间的交通线被日军截断。日本侵略者极其野蛮地对待七万美、菲俘虏,强迫他们进行一次从巴丹到打拉省卡帕斯集中营的“死亡行军”,约有1万名菲律宾士兵和1200名美军士兵死在路上。
与此同时,日本出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一机动部队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并空袭斯里兰卡,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5月,日军攻占了图拉吉岛,该岛位于所罗门群岛南部,正处在以拉包尔为基地的战斗机作战半径的边缘,南距所罗门群岛第二大岛瓜达卡纳尔岛约30海里,北面紧挨着佛罗里达岛,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要地,原由澳大利亚部队驻守,后澳军因战局恶化无力防御而主动撤离。日军占领该岛后就开始修建机场。
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
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被彻底切断,只能靠驼峰航线空运获得援助物资。
5月,日本又先后侵占新加坡、缅甸、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其余岛屿等战略要地,几乎达到了原定的全部战略目标。日本在征服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之后,控制了这个地域的15亿人口和386万平方公里土地。连同以前侵占的地区,包括朝鲜、中国沦陷区和印度支那,总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亿,形成了一个北起阿留申群岛,南临澳大利亚,西迄印度洋的庞大殖民帝国,基本上实现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扩张计划。
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体系是依托一系列岛屿所形成的三条岛屿链。第一条岛屿链从南到北依次是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威克岛、阿留申群岛;第二条岛屿链依次是新几内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列岛、小笠原群岛;第三条岛屿链依次是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再由东西向的加罗林群岛连接,形成蜘蛛网状的战略防御态势。日军企图凭借这些岛屿消耗、疲惫美军舰队,并适时出动联合舰队,进行一场海上决战,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体面的媾和。
就在日军完成对太平洋岛屿的初步占领,形成三条岛屿防御链后,日本在战略上开始显露进攻乏力、防守失位的迹象。由于急于求成,日本的进军路线拉得过长而在太平洋战场陷入了困境。在对珍珠港袭击6个月后,日本在两个关键性的战役中接连受挫,这为盟军全面反攻提供了良机。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尔中校率领16个b-25轰炸机机组人员从海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空袭东京。这次空袭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极大震撼了日本朝野。
杜立特空袭被称为美国二战的首次胜利。其实日方损失的是:50人死亡,252人受伤,90座建筑物被毁,日本柴油机制造企业,日本钢铁公司的横滨制造仓库,名古屋飞机制造厂,1个军火库,1家海军化学厂,1个机场,1个弹药临时堆集库,9座电力建筑,6座燃料库,1个服装厂,1个食物储存仓库,1个燃料公司,名古屋第二临时部队医院的6个病房,6所小学或中学和无数非军事住宅。日本物质损失达320万美元。这次空袭确实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途岛战役。
1942年5月3日-8日,在珊瑚海战役中,美国的航空母舰机群对驻扎在莫尔兹比港的日军力量进行打击。这次海战是美、日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首次交锋,双方参战兵力相当,所受损失也不相上下。从战术角度来看,不分胜负;但从战略角度来分析,美军积极迎战取得的战果,有力地鼓舞了盟军胜利的信心。迫使日军放弃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日军的南进势头受到扼制。
日军进攻莫尔兹比港是整个战争中路途最漫长、最痛苦的一次行动。此役是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陆战胜利。为了确保与澳大利亚的联系,并建立对日反攻基地,美国决定夺取瓜岛。
面对美澳联合,日本遭受反攻压力陡增,日本如想反制,就必须占领西南太平洋岛屿,切断澳美之间的战略联系。这预示着西南太平洋岛屿将接受战争的严酷考验,而它的重要性也随着盟军与日军的正面交锋而凸显。于是日本大本营于1942年夏将作战方针调整为:占领东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中的重要岛屿,巩固西南太平洋日军的控制地位,切断美澳交通线,保护日军在拉包尔和特鲁克的重要军事基地,以使“澳大利亚今后将不可能靠美国的援助来增强其抗战能力,美国将失去在南太平洋上对日反攻据点,美澳通过太平洋的联系将陷入瘫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