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翻开一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映入眼帘。墨忧眼睛睁得大大的,惊叹道:“姐姐,好冷的画面,这个老爷爷为什么要在这么冷的天钓鱼呢?”竹心微笑着引导:“这是一种孤寂、清冷的意境描绘。也许那渔翁有着自己的心境与坚持,在这冰天雪地中,他独自垂钓,享受着独处的宁静,又或许他心中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忧愁与思绪。”墨忧凝视着诗句,喃喃道:“他一个人不孤单吗?”竹心轻声回应:“有时候,有些人会在独处中寻找自我,虽然看似孤单,却也有着别样的自在。不过,墨忧不必担心,姐姐不会让你感受这样的孤寂。”
随后看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墨忧好奇地问:“姐姐,四百八十寺是不是很多寺庙?它们在烟雨中是不是很漂亮?”竹心点头称是:“这诗句描绘出曾经南朝寺庙众多的盛景,在朦胧的烟雨中,那些寺庙的楼台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充满了神秘而悠远的美感。”墨忧眼神中满是向往,“姐姐,我想去看看这样有很多寺庙的地方。”竹心应道:“等你再长大些,我们可以去一些有古寺的地方游历,感受那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当读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墨忧兴奋地拍手,“姐姐,荷花肯定像仙女的裙子一样漂亮!我想看荷花!”竹心笑着说:“夏日的荷塘,莲叶田田,荷花盛开,那景色确实美不胜收。待到盛夏,姐姐便带你去赏荷,看那红荷与绿叶相互映衬的美景。”墨忧开心地在原地转圈,仿佛已经置身于荷花丛中。
再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墨忧问道:“姐姐,这么大的风雪,那个人为什么还在外面呀?他是不是很冷?”竹心解释道:“也许他是为了生计奔波,或者有不得不外出的缘由。在这寒冷的风雪夜,听到家中犬吠声,心中便有了温暖与慰藉,那是家的召唤。”墨忧若有所思,“家真好,有姐姐在的地方就是家。”竹心的眼眶微微湿润,“墨忧说得对,我们的家因为有彼此而温暖。”
此后,墨忧翻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的脸上露出不解的神情,“姐姐,为什么烽火一直烧,家书就很珍贵呢?”竹心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墨忧,烽火意味着战争,在战争期间,人们四处离散,生死未卜。一封家书代表着亲人还活着,还在牵挂着彼此,所以才珍贵无比,它是希望与思念的象征。”墨忧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战争好可怕,我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竹心轻声叹息,“是啊,和平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又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墨忧歪着头问,“姐姐,他为什么要让朋友再喝一杯酒呢?西出阳关就没有朋友了吗?”竹心回答道,“这是友人之间的送别之情。因为朋友即将远行,前往那陌生而遥远的地方,此去之后,可能再难相见,所以希望他能多饮一杯酒,以慰离情。”墨忧听了,拿起旁边的小茶杯,递给竹心,“姐姐,那我也给你倒一杯茶,你不要离开我。”竹心接过茶杯,心中满是暖意,“墨忧真贴心,姐姐不会离开的。”
看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墨忧眼中闪烁着光芒,“姐姐,站在山顶上真的能看到所有的山都变小吗?我想去爬山!”竹心笑道,“站在高山之巅,视野极为开阔,周围的山峦在脚下连绵起伏,便会有这种感觉。等你身体更强壮些,我们就去登山,领略那雄伟壮阔的风光。”墨忧兴致勃勃地开始在院子里蹦跶,“我要快快长大,快快强壮。”
接着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墨忧好奇地问,“姐姐,禅房在哪里?为什么周围有很多花木?”竹心解释道,“这描绘的是寺庙中一处宁静清幽的所在,弯曲的小径通向那被花木深深掩映的禅房,那里充满了静谧祥和的氛围,让人能静下心来思考与感悟。”墨忧闭上眼睛,仿佛在感受那宁静,“听起来好舒服,姐姐,我们能去这样的地方住吗?”竹心笑了笑,“我们可以去游玩,感受那里的宁静,但我们有自己的家。”
当墨忧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他被深深吸引住了,“姐姐,大漠是什么样的?孤烟怎么会是直的?落日真的很圆吗?”竹心描绘道,“大漠广袤无垠,黄沙漫天,在那辽阔的天地间,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而当夕阳西下,那又大又圆的落日悬于长河之上,将整个大漠都染成了金黄,那景色极为壮观。”墨忧听得入神,“姐姐,我想去大漠看看!”竹心应道,“大漠路途遥远且环境恶劣,但只要你有这份向往,日后我们可以一同去探索。”
随后,诗页翻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墨忧眨着眼睛,困惑地问:“姐姐,这渠水为什么清澈,和源头活水有什么关系呀?”竹心耐心地解答:“墨忧,这就好比人的知识和思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有新的感悟和思考注入,才能保持心灵的清澈与灵动,不被陈腐和僵化所束缚。”墨忧思考了一会儿,认真地说:“姐姐,那我要像这渠水一样,不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竹心欣慰地笑了,“墨忧如此懂事,姐姐很开心。”
又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墨忧挠挠头,问道:“姐姐,为什么从纸上得到的东西浅呢?躬行又是什么?”竹心解释道:“只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那只是理论。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验,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就像我们学种花,看再多书,也不如亲手种下种子,浇水施肥,看着它成长。”墨忧点点头,“姐姐,我明白了,以后我要多去做,不能只看书。”
看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墨忧眼睛一亮,兴奋地说:“姐姐,春天有好多颜色,肯定特别美!”竹心笑着回应:“是啊,春天一到,东风轻拂,百花齐放,大地一片姹紫嫣红,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墨忧拉着竹心的手,撒娇道:“姐姐,我好想春天快点来,我们去看花花。”竹心摸摸他的头,“春天很快就会到的,到时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万紫千红。”
再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墨忧好奇地问:“姐姐,梅花和雪在比谁更好看吗?”竹心说道:“这不是简单的比较谁更好,而是诗人在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也有不足。就像梅花有香气,雪有洁白,它们各有千秋。”墨忧想了想,说:“姐姐,就像你会很多东西,我也有我会的,对不对?”竹心肯定地说:“对呀,墨忧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比如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地善良。”
读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墨忧一脸疑惑:“姐姐,沉舟和病树旁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船和树呢?”竹心微微沉吟,说道:“墨忧,这两句诗蕴含着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的哲理。一艘船沉了,可江面上依旧有无数船只扬帆驶过;一棵病树枯萎了,旁边却有万千新木在春天里茁壮成长。它告诉我们,不要因一时的困境或挫折而灰心丧气,新的希望和生机总会不断涌现。”墨忧似懂非懂地说:“姐姐,是不是就像我受伤了,但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我?”竹心心中一喜,点头道:“正是如此,墨忧很聪明呢。”
又遇“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墨忧皱着眉头问:“姐姐,为什么说悲欢离合是无情的呢?还让雨一直下到天明。”竹心轻轻叹了口气:“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不会因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它们总是那样自然地发生,就像那阶前的雨,淅淅沥沥,不停歇地滴落到天明,而人在经历了太多的情感起伏后,有时会感到一种无奈和惆怅。”墨忧靠在竹心怀里,轻声说:“姐姐,只要你在,不管悲欢离合,我都不怕。”竹心紧紧搂着他:“有墨忧在身边,姐姐也什么都不怕。”
当看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时,墨忧眼睛里满是好奇:“姐姐,什么是心有灵犀呀?是不是两个人心里想的一样?”竹心笑着回答:“对呀,墨忧。这说的是两个人之间无需言语,就能彼此理解、心意相通,那种默契就像有神奇的力量连接着彼此的心。”墨忧开心地说:“姐姐,我觉得我们就是心有灵犀,我心里想什么,你好像都知道。”竹心温柔地看着他:“因为姐姐和墨忧相处久了,很了解你呀。”
再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墨忧问道:“姐姐,王谢是谁?燕子为什么会从他们家飞到百姓家呢?”竹心解释道:“王谢是曾经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家族曾经辉煌无比。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家族兴衰更替,曾经在他们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也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这是在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昔日的繁华可能会消逝,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墨忧若有所思地说:“时间真的好厉害,能改变这么多东西。”竹心感慨道:“是呀,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墨忧的神情变得有些哀伤,他问竹心:“姐姐,相见和离别都很难,是因为他们离得很远吗?花为什么也残了呢?”竹心轻声说道:“有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各种缘由难以相见,而离别更是令人痛苦。这里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是借景抒情,用暮春的景象来烘托离别的愁绪,就好像美好的事物在离别面前都失去了光彩。”墨忧紧紧握住竹心的手,“姐姐,那我们不要和别人离别。”竹心安抚道:“世间的离别难以避免,但只要心中有情,即使远隔天涯,也能彼此牵挂。”
又读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墨忧好奇地问:“姐姐,冰心在玉壶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告诉亲友这个呢?”竹心解释说:“这是诗人在表明自己的心地纯洁,就像那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澈透明,没有杂质。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自己的操守和品格都不会改变,是一种对亲友的告白和自我坚守的表达。”墨忧想了想,说:“姐姐,你就像这诗里的人一样,心很好。”竹心微笑着说:“墨忧能理解诗句中的美好品德,真不错。”
看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墨忧疑惑地问:“姐姐,商女为什么不知道亡国的恨呢?后庭花是什么歌?”竹心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墨忧,这里的商女并非真的不懂亡国之恨,而是在说当时的一些人沉迷于享乐,不顾国家的安危。《后庭花》是一首亡国之音,在国家动荡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关心国家命运。”墨忧认真地听着,然后说:“姐姐,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也要爱国家。”竹心赞许地说:“墨忧说得对,国家是我们的大家,只有大家安稳,我们的小家才能幸福。”
再遇“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墨忧眼睛一亮,说道:“姐姐,九月初三的夜晚好漂亮,露像珍珠,月像弓。”竹心笑着回应:“是呀,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秋夜的独特美景,在这样的夜晚,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精致而迷人。”墨忧抬起头,仿佛在想象着那夜的天空,“姐姐,我想在这样的夜晚出去看星星。”竹心点头答应:“等九月初三到了,姐姐陪你一起去看。”
接着,墨忧读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一脸坚定地问竹心:“姐姐,为什么要粉骨碎身都不怕呢?清白是什么?”竹心温柔地看着他,说道:“墨忧,这句诗是说一个人有着高尚的气节和操守,就算面对巨大的磨难甚至死亡,也绝不屈服。清白在这里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纯净的心灵,就像那洁白无瑕的玉石,不会被世俗的污浊所沾染。”墨忧挺起胸膛,大声说:“姐姐,我也要像诗里的人一样,做个有气节的人!”竹心欣慰地鼓励道:“墨忧有这样的志向,姐姐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又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墨忧挠挠头,疑惑地问:“姐姐,天公是谁?为什么要劝他降人才呢?”竹心耐心地解释:“天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上天、命运或者是当时的统治者。诗人是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希望能有各种各样有才能的人出现,来改变当时的局面,让国家变得更好。这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呼吁。”墨忧思考了一会儿,说:“姐姐,有才能的人是不是可以做很多好事?”竹心点头称是:“对呀,有才能的人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帮助他人,建设国家。”
当看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墨忧闭上眼睛,仿佛在感受着诗中的春雨,他轻声说:“姐姐,这雨好像很温柔,悄悄地就来了。”竹心微笑着说:“没错,诗人笔下的春雨是那么善解人意,在夜晚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万物,不求回报。就像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墨忧睁开眼睛,眼神明亮,“姐姐,我们也要像春雨一样,帮助别人。”竹心摸摸他的头,“墨忧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再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墨忧的脸上露出一丝迷茫,问道:“姐姐,为什么这个人站在天地间会哭呢?”竹心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墨忧,当一个人站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感受到时间的漫长和空间的无限,而自己又如此渺小,就会涌起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种情感的触动,可能会让人不禁落泪。”墨忧似懂非懂地看着竹心,“姐姐,有你在,我就不觉得渺小和孤独。”竹心感动地将墨忧拥入怀中,“墨忧,你是姐姐最珍贵的陪伴。”
随后,墨忧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不解地问竹心:“姐姐,天涯沦落人是什么?为什么相逢就不用相识呢?”竹心缓缓说道:“墨忧,这是说两个有着相似不幸遭遇、流落天涯的人,即使之前互不相识,一旦相遇,那种同病相怜的情感就能让他们彼此理解、相互慰藉。因为他们的内心有着共通的痛苦与哀愁,这种共鸣超越了普通的相识过程。”墨忧若有所思地说:“姐姐,就像我们如果遇到和我们一样的人,也会很亲近,对吗?”竹心点头:“对的,墨忧,相似的经历会让人们的心靠得更近。”
又读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墨忧兴奋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姐姐,这只鹤好厉害,能飞到云霄里,是不是诗人也想跟着它飞?”竹心笑着回答:“墨忧,这只鹤在晴空里振翅高飞,它的身姿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让诗人的思绪也随着它一同飞向那高远的天空,写出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墨忧挥舞着手臂,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只鹤:“我也要像鹤一样,高高地飞,有大大的志向。”竹心鼓励道:“墨忧只要保持这份热情,一定能追逐到自己的梦想。”
看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墨忧好奇地问:“姐姐,这是在说什么东西很坚硬吗?不管风怎么吹都不怕?”竹心解释道:“这是在赞美竹子,它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与打击,却依然坚韧不拔,无论来自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将它吹倒。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像竹子一样的毅力和骨气,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墨忧用力地点点头:“姐姐,我要学竹子,不害怕困难。”竹心欣慰地说:“墨忧越来越勇敢了。”
再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墨忧眨着眼睛,有些疑惑地说:“姐姐,这个人找了好久,为什么一回头就看到了呢?”竹心微笑着说:“墨忧,这不仅仅是在说寻找一个人的过程,还蕴含着一种对追求的感悟。有时候,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身边。它也可以象征着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后,突然领悟到某种真谛或达到某种境界。”墨忧似懂非懂地说:“姐姐,是不是有时候我们不用太着急,慢慢找就能找到?”竹心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可以这么说,墨忧,很多事情都需要耐心和机缘。”
接着看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墨忧的脸上露出欢快的笑容,兴奋地说:“姐姐,稻花是不是很香?青蛙在唱歌,是不是因为丰收了它们也很开心?”竹心被他的情绪感染,笑着回应:“对呀,在那稻花飘香的田野里,人们谈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青蛙也在欢快地鸣叫,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乡村田园景象啊,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墨忧闭上眼睛,仿佛身临其境,“姐姐,我好想也去这样的地方,感受一下。”竹心点头答应:“等有机会,姐姐带你去乡下,让你亲身领略那迷人的田园风光。”
又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墨忧皱起眉头,有些担忧地问:“姐姐,这个人在风雨夜里睡觉,为什么会梦到打仗呢?他是不是很害怕?”竹心轻轻叹了口气,解释道:“墨忧,这是一位心怀报国之志的诗人,即使在年老体弱、闲居在家时,心中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风雨声触动了他的思绪,让他在梦中都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战场,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并不是因为害怕。”墨忧听了,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姐姐,我也要像他一样,热爱我们的家,热爱我们的国家。”竹心欣慰地抱住他:“墨忧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很棒。”
当看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墨忧眼睛一亮,好奇地问:“姐姐,锦官城在哪里?为什么花会很重呢?”竹心耐心地解答:“锦官城就是现在的成都。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花朵饱含雨水,沉甸甸的,显得格外娇艳美丽。这两句诗描绘出了春雨过后清晨的美景,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墨忧想象着那满是娇艳花朵的城市,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姐姐,成都肯定像仙境一样,我想去看看。”竹心笑着说:“那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以后有机会一定带你去。”
再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墨忧问道:“姐姐,杨花和子规是什么?龙标为什么要过五溪呢?”竹心解释说:“杨花就是柳絮,子规是杜鹃鸟,它们在诗中常常用来烘托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龙标在这里是指友人被贬官要去的地方,路途遥远且艰辛,要经过五条溪流。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牵挂。”墨忧听了,有些难过地说:“姐姐,他们分开是不是很不舍得?”竹心点头:“是的,好友被贬到远方,心中自然满是离别的愁绪和对友人的担忧。”
随后,墨忧翻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他眼睛亮晶晶地问:“姐姐,这个诗人是不是在荷花丛里迷路了?她是不是很贪玩?”竹心笑着回答:“墨忧,这是诗人在回忆一次愉快的出游经历。她在溪边亭子里游玩,陶醉于美景之中,以至于天色渐晚都不知道回去的路,划船时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描绘出了一种悠然闲适、充满乐趣的生活场景。”墨忧向往地说:“姐姐,我们也去这样好玩的地方吧,我也想在荷花里划船。”竹心摸摸他的头:“好呀,等夏天荷花开的时候,我们去找一处有荷花的湖泊,也去划船。”
又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墨忧好奇地问:“姐姐,他为什么要问月亮和天空呢?天上的宫殿里时间和我们不一样吗?”竹心解释道:“这是诗人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抒发自己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古人对天上的月宫充满了想象,疑惑天上的时间流逝是否与人间相同,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向往。”墨忧抬头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姐姐,月亮上是不是真的有宫殿?那里有没有人呢?”竹心微笑着说:“那是古人美好的想象,现在我们知道月亮上并没有像诗中描绘的宫殿和神仙,但它依然是我们心中美好的存在,能寄托我们的情感。”
看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墨忧舔了舔嘴唇,说:“姐姐,农家的酒是不是很好喝?还有很多鸡肉和猪肉吃,他们好热情。”竹心笑道:“这是在描写农家质朴、好客的情景。即使是自家酿的酒不太清澈,在丰收的年景里,他们也会热情地招待客人,准备丰盛的食物,让人体会到乡村生活中的温暖与情谊。”墨忧说:“姐姐,我们也要做热情好客的人。”竹心点头:“没错,待人真诚友善,会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友谊。”
再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墨忧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问道:“姐姐,为什么在山里就看不到山的真面目呢?”竹心耐心地解释:“墨忧,这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风貌。而当我们身处庐山之中时,往往会被眼前的局部景色所迷惑,难以看到它的全貌和真实形态。这也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墨忧恍然大悟,“姐姐,我明白了,就像看一个东西,要从前面、后面、上面、下面都看看,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竹心夸赞道:“墨忧真聪明,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