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番邦,甚至都不需要永远将琉球当成自己的目标。
只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琉球当成自家发展的目标,安安稳稳的能让大明再割一次这些番邦,为琉球花的这笔钱,也就算是回来了。
要知道,根据李善长之前的估计,仅仅大明的海商这样的高抛低吸,运回大明的货物,直接折银就高达九千余万两白银。
这些番邦攒了近百年的家底,几乎在几个月时间内,就被大明的海商给拖了回来。
这还仅仅是直接收益。
如果不是这些粮食、货物,当初北伐大漠的时候,江南、岭南等地的粮价,怕是都跟着暴涨起来了。
粮价暴涨,酿起民变,而后朝廷平抑物价,安抚百姓的开支算上。
这一次收割,起码替大明省去了一万万五千万两白银!
朱标看着李善长深吸了一口气道:“李相,烦请知会天下商贾,凡是赴琉球办厂的,给予三年减半征税优免,市舶司进出船只,凡是运送琉球特产的,也参照此例执行。”
“另外告诉琉球王,大明会给他们修码头,修路,这些事情,大明分文不取!”
“琉球的孩子,也可以入学堂,读书,参照我大明孩童之标准,衣食给付,不应有异!”
说到最后,朱标的话音骤然之间一顿,而后有些高深莫测的笑道:“还有一点就是,凡我大明渔民,愿赴琉球定居者,皆受大明庇护!”
李善长细细斟酌着朱标的话,而后猛地回过神来,看着朱标问道:“殿下的意思是,浙东海上那批人”
朱标点了点头,怅然道:“十几年了,都是炎黄子孙,当年他们也是为驱逐鞑虏出过大力的,告诉他们,只要他们愿意定居琉球的遗民一应体恤,每年准许回中原探亲,年过六旬或第二代愿意重返中原定居者,由过往水师接回大明!”
朱标此话一出,军机房内的老臣都不由得愣在了原地。
大明其实也不过是红巾军里的一支,无论是陈友谅也好,张士诚也罢,当初大家都是奔着“驱逐鞑掳”的这个目标才揭竿而起。
纵然是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部,互不统属,但是不少人都跟陈友谅的那些旧部有些交情。
看到当年那些老战友退缩海上,不少人心中还是有些于心不忍的。
但自己终究是胜利者的一方,是既得利益者,而且又是大明的臣子,有些话本就不好说。
时至今日,这层窗户纸,也终于被朱标彻底捅破。
李善长当即便拱手道:“殿下仁厚,老臣代浙东胥民,谢过殿下!”
至于朱标,想的则是没有那么多。
这些因素倒是一个由头,但是真正让朱标下达这个命令的,则是大明需要在未来富起来的琉球内,留住一部分影响力。
其次就是要树起一个榜样。
汉人“安土重迁”的观念有多重,朱标是知道的。
在千里碧波之外,还有大片的土地。
朱标总不可能白白将这大好河山拱手让于西洋人。
算算时间,最多也就几十年的时间,西洋人便要来了。
大明的时间,不多了!
必须要让大明的百姓不再畏惧出海,要让大明的百姓敢于迁出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