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基本如此,自从大明水师开始护航以来,高丽跟大明往来的几条航线,也已然稳定了下来。
随着航线的稳定,接踵而来的便是,日趋降低的利润。
而此时,大明各地的商贾都在筹备物资北伐,大明各地的盐、铁,等物价格,也是随之上涨。
这些商贾是何等精明,一眼便察觉到了这其中有利可图。
最让他们激动的是,大明只是强令粮食交易用宝钞,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些做其他买卖的高丽商人,也开始用起了宝钞!
大明本来境内的宝钞就有些贬值,而高丽的物价又低,这一来二去,中间差出来的这两段差价,登时让大明所有在番邦做生意的海商,都吃了一个脑满肠肥。
同时,当大量的盐、铁等物回流大明的时候,也使得大明的物价,得到了极大的抑制。
因此,此番大明北伐,大明的百姓们,压根就没察觉到,自己的生活发生太大变化。
唯一的区别就是,手上的宝钞,比以前更值钱了。
这种情绪也很快便反作用到了士气、民心上,标志着朱元璋的变法初见成效。
但却苦了高丽、东夷、占城等国。
这大明的海上拉走的,可都是百姓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
最后只给他们留下了一点,只有贵族才买得起的丝绸、瓷器。
百姓们怎么可能没有怨言!
想明白了这其中利害的高丽君臣几人,都是出了一身冷汗!
再这么搞下去,高丽可就真的要亡国了!
王禑绝望的瘫坐在王座上,在一旁赴大明打探消息的商贾却来了精神。
“王上,草民有一计!”
王禑登时来了精神,激动的看着那商贾问道:“何计”
“王上,臣听闻金陵忽然有了一种,名叫工厂的东西,仅精钢便可月产数万石!”
“咱们大可以将此物招徕高丽,积蓄实力,将来或有一日,咱们高丽面对大明,或有一合之力啊!”
会庆殿上,王禑跟李仁任两人均是倒抽了一口凉气。
月产精钢几万石!
整个高丽才不过多少精钢啊!
王禑狠狠的咽了一大口口水。
“李卿,即刻起草国书,孤要给陛下写亲笔信,只要能够让我高丽有此等利器,那些东西我高丽都可以不在乎!”
李仁任几乎毫不犹豫的便跪倒在地道:“臣领命!”
至于大明会拒绝赐下这个生产技术的要求,其实王氏君臣,压根就没考虑过这个可能。
因为对于先进的技术,中原可从来没有吝啬过!
这其中固然是因为所谓的“天朝上国”在作祟。
其实更重要的是,中原的君臣们认为,这些番邦即便是真的要作乱,那也不是为了推翻自己的统治。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为遭遇了天灾,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不得不纵兵劫掠。
因此中原王朝其实很乐意帮着番邦,给番邦提供一些,先进一点的生产技术,只要他们的百姓吃饱了,就不会饿急眼,给中原王朝添麻烦。
两国各守太平,也算是可以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