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步伐虽然显得有些迟疑,但眼神中却充满了诚恳和敬佩。
“郑公子,您这次的整理成果,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一个须发斑白的老学者首先开口,他躬身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虔诚,“原本我对您的方法有所怀疑,但今日亲眼见到,方知您确实高明,远超我辈。”
另一名中年学者紧随其后,拱手道:“郑公子,您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心细如发。您的整理方法,为我等指明了新的方向,我等愿意在您麾下效力,共同完成剩余的典籍整理。”
郑逸微微一笑,谦逊而自豪地说道:“诸位过誉了,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天取得的成果,离不开诸位的帮助和支持。”他的话语诚恳,充满敬意,使得在场的学者们纷纷点头,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亲切。
随着传统学者们的认可,郑逸在学术界的地位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他的名字开始在唐朝的学者间传扬,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就在这时,王富商在人群的簇拥下,快步走向郑逸。
他面带微笑,神情中透着大方和慷慨。
“郑公子,”王富商拱手道,“您的才华和毅力,我看得清清楚楚。我愿意继续大力资助您的学术研究,并且愿意为您的后续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希望您能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大唐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郑逸听罢,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他连忙回礼,声音中带着感动:“王大人,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此恩此德,我终生铭记。”
在场的学者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郑逸的辉煌成就不仅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也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之士的支持。
孙藏书楼管理员再次上前,脸上带着一丝紧张,但眼中却充满了期待:“郑公子,您看……”他指着不远处的一群人,神情复杂,“吏部尚书,还有几位大人……”
郑逸抬头望去,只见几位身着官服的显要人物正缓步朝他走来。
这一刻,空气中仿佛凝结成了一股紧张的气流,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新的篇章揭开。
学府书院内,琅琅书声早已被热烈的议论声取代,学子们个个面红耳赤,手中紧握着誊抄的郑逸整理典籍的节选,争相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郑公子真是神人也!竟能将如此晦涩的文字整理得如此通俗易懂!”一名年轻学子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纸张,引得周围人纷纷点头附和。
“是啊,是啊,我钻研了数月都不得要领,郑公子却能一语道破,实在是佩服!”
郑逸的名字,此刻已然成为唐朝文化典籍整理领域的一个传奇,他的整理理念和方法如春风般吹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无数的学者开始效仿他的做法,试图解开那尘封已久的文化密码。
此刻,郑逸站在荣耀的中心,四周是无数充满敬仰的目光,耳边是潮水般涌来的赞美之词。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十部典籍整齐地陈列在高台之上,每一部都散发着古老而神圣的光芒,它们不仅是郑逸智慧的结晶,更是大唐文化传承的希望。
这一刻,郑逸仿佛化身为一位文化巨匠,他的名字,将与这整理过的典籍一同,被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这盛大的喜悦中时,郑逸的目光却穿过熙攘的人群,投向了远方。
他的眼神深邃而悠远,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他微微皱着眉头,似乎被某种难以言喻的担忧所困扰。
他并没有沉浸在典籍整理的成功中太久,民间艺术的衰落在他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一个新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周围的人们,被郑逸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吸引,纷纷将目光投向他。
每个人都好奇地望着郑逸,他们渴望知道,这位创造了奇迹的年轻人,下一步又将有何惊人之举。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凝重的氛围。
夏婉走到郑逸身边,轻声问道:“逸,你在想什么?”
郑逸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缓缓将目光收回,他看了看夏婉,又看了看周围投来好奇目光的众人,然后缓缓地转过身去,背对着所有人。
他迈开步伐,朝着学府书院的大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