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初设于孝武帝时期,位于皇城东南的位置,与皇城的平阳门隔街相望。
随着历代帝王不断对太学进行扩建,时至今日,于太学当中修习的读书人,已多达三万余人。
在如今这些太学生中,既有关西人、也有关东人,有的有身士族、有的出身寒门,有地方豪族中人、也有宗室权贵子弟。
但就是这么一群成分复杂太学生,却在过去的时候,神奇的聚集到了一起,并形成了一股所有人都无法忽视庞大的力量。
而这些太学生,之所以能够不看出身、不分地域的聚集在一起,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同一个诉求,那就是——做官。
但由于大汉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而那些举荐名额,又全都被那些士族高门把持在手里,极少数能够落到太学生的身上。
大量的学问人聚集到了一起,但晋升名额却又少的可怜。
如此一来,在太学生当中,就不免会发出一些诸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抱怨与牢骚。
这种抱怨与牢骚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引起全体太学生的全体共鸣,并最终演化为对于时政的批判。
眼看这帮太学生要炸,诸多士族便灵机一转,顺势抛出一些举荐名额,在这帮太学生当中扶立起了一些所谓的“首领”。
在这些“首领”的带领下,太学生们,开始品评朝政,并通过游行、宣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效果。
这,便是当时“清议”的形成。
最后,诸多士族通过这些“首领”,对太学生们进遥控,将他们批判的目标,对准了当时候外戚、宦官甚至是天子……
当时的清流党人,之所以能够逼到刘志发起党锢之祸,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着这帮太学生在他们背后摇旗呐喊。
只可惜,这帮太学生自以为是的为国发声,其背后,却都是被那些士族所引导操纵的。
这也是为什么,胡广要选择在太学宣讲的原因。
在他看来,这些太学生们,虽然分辨能力不足,但大多都胸怀热血,所欠缺的,不过就是正确的引导而已。
这一日午时,无数太学生,纷纷汇聚到了中央空地的一座高台周围。
虽说胡广在士人当中的名声不怎么样,但好歹也位居三公,朝中重臣。
这样一位大佬的讲学,想必多少也带着几分朝堂的风向。
就比如王潜曾经提出的“本心良知”,如今在太学当中,就颇受追捧。
而人们追捧“心学”的原因,除去被学说本身所折服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个学说,是出自帝师之口。
毕竟,帝师的学说,就相当于天子的学说,自己若是学了,那么对于日后为官主政,自然也是大有裨益。
而聚集过来的的这些太学生,大多都是出身低微,家中无甚背景之人。
对于这些人来说,其实无所谓什么思想、学派之分,只要对他们日后入主朝堂有帮助,那就都值得学习。
当胡广来到太学的时候,周围已经聚集了近四千多名太学生,密密麻麻、水泼不进。
“承蒙诸位捧场,老夫在此谢过诸位了!”
登上高台之后,胡广笑着对众人拱了拱手,看起来满面春风。
一众太学生见状,也纷纷躬身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