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天子的介绍,众人不敢怠慢,纷纷自报姓名,并行礼拜见。
“诸位都是我大汉的青年俊杰,不必客气!”
看着眼前这帮日后的帝国名将们,王潜的眼中,也满是欣赏与开心。
细数历史,大多王朝末期,除去内部不稳之外,外部威胁也是尤为致命,后面的唐、宋、明等,皆是如此。
但唯独汉末时期是个例外,内部群雄并起、诸侯争斗不休,自家人脑袋都快打破了,却依旧将四方蛮夷牢牢的挡在了外面,并时不时当成副本来刷。
这,除去汉军本身强盛之外,更与人们当时所推崇的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煌煌大汉,不可冒犯,我们内部再怎么打生打死,那也是我们自己人的事儿,你一个番邦蛮夷敢犯我强汉,简直就是找死。
这与唐末时期的儿皇帝、宋末时期的赵小妹、明末时期的水太凉,可谓是天差地别。
感受到王潜目光中那不加掩饰的欣赏之意,吕布、公孙瓒、黄忠等人,不免心神一阵激荡。
前有天子,后有帝师,自己这些人,想不进步都难了。
“诸卿。”
就在这时,刘宏笑着说道:“朕方才正在听师父讲课,刚好诸卿也来了,不妨一起来听一听?”
“喏!!”
众人闻言,纷纷恭声应和。
随后,刘宏命人取来坐席,招呼着众人,如众星拱月般,围着王潜坐了下去。
待众人落座之后,刘宏看向王潜,问道:“师父,您方才说到,除了粮食产量之外,气候还能影响到王朝的兴衰?”
“嗯,不错。”王潜笑着点了点头,“不过在讲课之前,为师要先考一考你。”
刘宏神色一怔,而后点了点头,“师父请问。”
王潜看向刘宏,道:“你可还记得,《尚书·微子》当中的内容?”
“记得。”
刘宏毫不迟疑道:“据尚书记载,微子看到当时朝政混乱、天灾不断,而帝辛又不惜民力、四处征伐,认为国家就要灭亡了,于是便想着出走避祸……”
“嗯,很好,那你再说一说,在帝辛继位之初,商王朝是什么样的情况?”王潜继续问道。
“呃……”
刘宏想了想,然后回道:“根据古书记载,帝辛不仅才思敏捷、能言善辩,且身材魁梧,在他继位之初,也曾是风调雨顺、四方臣服……”
王潜:“那你可曾想过,帝辛在一开始的时候,明明呈现出了一副明君之相,为何到了后期,偏偏就将商王朝变成了那样?”
“这……”
刘宏微微一怔,有些不确定的问道:“师父,您是说,商王朝后期之所以天灾不断,战乱不休,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
“不错!”
王潜深吸了一口气,凝声说道:“你细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自商汤立国到帝辛继位之前的近五百年间,关于灾害的记录与描述,可谓是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在帝辛之前的气候是相对温暖,是适合农作物生长。
但偏偏到了帝辛后期,就突然变得灾害频发,紧接着帝辛就开始横征暴敛、四处征伐,惹得民怨沸腾、诸侯反叛。
而且帝辛继位之初,明明是才能过人,四方臣服,怎么到了后期,突然就变得横征暴敛、四处征伐?
一个人前后行为,突然发生了如此反常的变化,难道就不觉得奇怪吗?”
刘宏点了点头,“师父这么一说,却是让人感到奇怪。”
王潜点了点头,沉声道:“依照为师的推测,在帝辛后期的时候,气候发生剧烈的变化,使得当时的气温极速降低。
气温变冷,不仅会降低粮食产量,还会使得降雨减少,进而造成大面积的干旱。
民间有谚:久旱必蝗,干旱之后,蝗灾就会随之而起。
粮食减产,本就极大的影响到了百姓的生存,随之而来的干旱、蝗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苦难。
赤千里地、饿殍遍野!
如此一来,就会引出一系列连锁反应,百姓民不聊生,国家财政收入不足,贪官污吏遍布,进而使得反叛不休,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更可怕的是,在商人百姓苦不堪言的同时,四方诸国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有的甚至比商王朝还要凄惨……”
说到这里,王潜顿了一下,然后看向殿内众人,“让你们说,当一个国家内部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们除了内部进行各项整顿之外,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