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立即,开了个会议。但最后还是,对董卓的大军,有所顾忌,不敢贸然开战,决定仔细留意。
又过几日,董卓军营中,屯驻了“十万”大军。
这令不明真相的,丁原、袁绍,更是忌惮不已。
。。。。。。。。。。。。。。。。。。
董卓忧虑道,“今袁绍势大,文优有何良策?”
“原何进部将吴匡,与何苗有隙,主公如助其杀之,当可收编何苗,所领之北军,此乃救急之策也。”
李儒脑速飞转,突然,他笑着说道。
董卓大笑道,“文忧此计大妙。若收编何苗大军,吾即可,掌洛阳四门,如此,洛阳即在吾手中也。”
“主公,事不宜迟,当寻一说客,去游说吴匡,则大事可成矣。”李儒赶紧劝道,毕竟,形势危急。
“文优,那何人可为说客?”
董卓点了点头,表示赞许,接着问道。
李儒徐徐道来,“当让主公之亲弟,董旻前往。”
“就依文优之策,我无忧矣,吾有文优,可抵十万雄兵也。”闻言,董卓大喜过望,他拍了拍李儒。
李儒连忙谦虚道,“不敢,主公过誉了。”
袁绍势力,是政治联盟,具有先天不稳定性,被董卓逐个击破。董卓的计划,有效迷惑了,袁绍等人。
当董卓行了几日,虚张声势之计后的晚上。
董卓之弟董旻,寻到了吴匡。
董旻将董卓欲连吴匡,诛杀何苗之事,说了一遍。
“吾愿为大将军报仇。”吴匡念平日,何进对自己有恩,便决定联合董卓,诛杀何苗,为何进报仇。
董旻立即说出了,董卓之前交代的计划。
吴匡立即,领着手下士卒,以为何进报仇为名,杀入了何苗府中,将何苗一家老小,都通通杀尽。
之后,董旻将吴匡,带到见董卓,通过一番言语,董卓收服吴匡,而董旻则奉令,去接收何苗部队。
如此一夜之间,董卓就收编了何进、何苗,所率领的三万多北军。原先西园军有五万,被袁绍等人,收编两万多精兵,这三万多是,未被收编或者老弱。
不过这不重要,能削弱袁绍就行。
从此,董卓和袁绍,又形成均势。历史的节点,有时候,就是被小人物,所改变,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
当时袁绍等人,一下也吃不下,那么多军队。
毕竟,养军队可是,需要钱粮的,所以,又白白便宜了,大魔王董卓,不过,起码明面上,力量相当了。
董卓收编了,何苗的军队之后,让本部人马,开进洛阳城中,有三万余大军的董卓,正式据守洛阳城。
如此,就算丁原,再多两倍军队,亦不能短期攻陷,重兵防守的洛阳,董卓如今,可谓是稳如泰山。只需耐心等候,十万西凉铁骑前来,即可动手,歼灭丁原。
。。。。。。。。。。。。。。。。。。。。
从渤海起兵,到白马之战。
袁绍是灵魂人物,起着主导作用。他是起兵的策划者,和天下征伐的指挥者,是袁家真正的掌舵者。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袁熙也立有大功。
他治军严整,战功卓著,特别是在,重大战役的,关键时刻,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但从全局看,他实际上处于,次要地位,但开国的却是,宣武帝袁熙。
为尊者诲,为了掩盖夺嫡,之争中的罪恶。
史官,刻意淡化了,袁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以此来凸现,晋太宗宣武帝,袁熙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