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窃窃私语。
显然,有人认为萧季的话不无道理。
北疆常年干旱贫瘠,许多官员心里对赫沙城的价值存疑——即便守住此城,又能维持多久?
萧季的发言让玄安帝微微皱眉,陷入沉思。
他看着底下的群臣,仿佛能察觉到支持与反对之间的暗流正在涌动。
朝堂的每一张脸庞都透着深深的思虑,有些臣子面色平静,目光却流露出各自的盘算。
古元德面色一沉,斜睨着萧季,冷声道:“萧尚书此言过虑。
若赫沙城失守,北疆尽失,到时花费再多银两也于事无补。
所谓未雨绸缪,正是此时。”
左都御史沈廷之也站出来、
附和古元德道:“陛下,守土有责,若因财用拮据而弃城,是失天下之策。”
然而,兵部侍郎刘文旭悄然出列。
拱手说道:“陛下,臣并非反对增援,但以目前国库的情况,援助需量力而行,否则恐难持久。”
玄安帝听到这里,眉头微微一皱,心绪更加复杂。
他明白古元德与萧季各自背后的算计——古元德急于出兵,不仅是为了保住北疆,也是为了扩充兵权;
而萧季的谨慎背后,显然藏有另一重不可告人的利益。
面对这两派的交锋,玄安帝感到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旋涡之中。
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朝廷的未来,也可能撼动朝堂的权力平衡。
正因如此,他必须在慎重与果断之间找到平衡。
玄安帝沉吟片刻,最终并未立即下达援军的指令。
他只是冷冷道:“众卿之言,朕会慎重考虑。
朝堂内无小事,朕希望诸卿同心协力,为国家谋长久之计。”
话音一落,玄安帝拂袖而去,留下一众朝臣在殿内面面相觑。
古元德眉头紧锁,心中已有应对的打算。
而萧季看似平静,但眼底闪过一丝隐秘的笑意——他知道,玄安帝的犹豫,是他施展手段的机会。
赫沙城战报传回的当晚,朝堂上兵部尚书古元德彻夜未眠。
他独坐书房,燃起一支檀香,思绪却并不宁静。
赫沙城告急,城中将士危在旦夕,这不仅让他忧心疆土安危,更让他意识到一场微妙的权力博弈已然浮出水面。
在那次朝会上,户部尚书萧季的一席话虽表面上是谨慎之言,背后却掩盖了他对边疆战事的无所谓态度。
古元德深知,若此时不立刻增援,赫沙城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要推动皇帝下达决策,必须形成强有力的“强边固防派”。
古元德的眼神渐渐坚定下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笼络一批志同道合的朝臣共同进退。
于是,当夜他便动身,亲赴几位重要朝臣府上,首先敲响了左都御史沈廷之的府门。
沈廷之在朝中素以刚正不阿、护国安民着称,是皇帝倚重的忠臣之一。
此时,听闻古元德造访,他自然明白事情的分量。
在书房中,古元德直入正题:“沈兄,赫沙城之事,关系北疆安危,若不即刻增援,只怕国祸将至。”
沈廷之沉默片刻,深深点头:“兵事至此,确是不可再拖。但萧季暗中阻挠,只怕朝中还需更大力量方能压倒反对之声。”
古元德见他认同,便乘胜追击,低声道:“正因如此,臣才来找你。
沈兄在朝中一向威望颇高,若你与我共同劝谏,相信陛下定会有所动摇。”
沈廷之眉头微皱,深思片刻后缓缓开口:“我明白你的心意。
但陛下的疑虑不无道理,若无足够理由,贸然劝谏恐怕难以奏效。”
“所以,我们要让陛下明白,增援北疆是当务之急。”
古元德眼神坚定。
暗示道,“朝中若再有何敬之、刘文旭相助,‘强边固防派’便可形成合力。”
沈廷之微微颔首:“好,既然如此,便听兄长一劝。事关边疆,不容坐视。我与兄长共进退。”
古元德暗自一笑,沈廷之的加入,为他的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沈廷之密谈过后,古元德直奔军机总督何敬之府上。
何敬之身为军机大臣,掌握部分兵权,是朝堂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他生性谨慎,古元德明白,这次要打动他并不容易。
何敬之静静听完古元德的来意。
沉默良久:“古大人,你我同朝多年,深知兵力调动非同小可。
如今户部尚书以国库为由反对增援,陛下似乎也有顾虑……
只怕贸然增兵未必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