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分封藩王的制度,满朝文武褒贬不一。”
“你就没点看法?”
林昊并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是淡笑着反问道:“我的看法重要吗?”
“当真是褒贬不一吗?”
“只怕是只贬不褒吧!”
朱元璋听林昊这么说,当即就不乐意了。
他看着林昊严肃道:“难道,你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官,也想跟着贬?”
林昊淡笑道:“你都说我与众不同了,我还跟着贬,不就对不起你这‘与众不同’四个字了?”
“那你的意思是”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眼里,就有了明显的期待之色。
林昊不仅不再卖关子,反而还当着他们的面,用尽是肯定之色的目光,看向应天府的方向。
“你们也都知道,我这人虽然在很多地方看不惯陛下,但也大方的肯定他的功绩。”
“我不止一次对辖区百姓说,要记住陛下的好,要记住‘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十六个字。”
“尽管,他想要‘救济斯民’,却迟迟没有做到‘救济斯民’!”
朱元璋听到林昊后面的这句补充之后,脸上好不容易才有的笑意,还没笑出来就没了。
一句‘这话你可以不说’,到了嘴边,却愣是没有说得出口。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时,林昊又直视朱元璋道:“除了这十六个字以外,我最看得起的,就是他力排众议,强制分封诸王这事!”
“哦?”
“你最看得起他这事?”
林昊话音刚落,朱元璋就眼前一亮的同时,还不可置信的说道。
与此同时,马皇后那看向林昊的眼里,也有了明显的期待之色。
他们二人的眼里,林昊坚定的点头道:“不错,我最看得起他这事!”
“王朝初建,兵权虽然名义上归朝廷,但还是分别掌握在开国勋贵们的手里。”
“如果不收回他们的兵权, 到了最后,就只有两个结果,不是皇帝诛杀开国功臣,就是功臣造反。”
“陛下正是为了名正言顺的收回兵权,快速集权于中央,才分封诸王,并无条件赐予他们三个护卫。”
“我们打个比方,如果陛下这一辈子造了二十个儿子,那就是六十个卫的兵力,直属于他老朱家。”
“一卫五千六百人,三卫就是一万六千八百人,六十个卫可就是三十多万的朱家军啊!”
“除了这三个护卫之外,地方府兵,也受藩王管辖,这就直接掌控了天下兵马!”
“唯有勋贵们交出兵权,才能让皇帝放放心心的,让他们善终!”
说到这里,林昊还用替皇帝打抱不平的语气道:“我也不知道那些勋贵怎么想的,明明就是为了他们好的国策,还要跟着文官一起闹腾。”
“至于那些文儒,除了所谓的‘以史为鉴’,他们还会个什么?”
“他们除了知道西周大搞分封制,导致诸侯坐大,战乱不止,除了知道七国之乱,八王之乱,还能知道个啥?”
“他们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祸乱都是开国之君死了之后,后面的君王处理不好导致的。”
“开国之君活着的时候,这分封制度,就是可以快速巩固统治的好制度!”
“政策,从来都不是对错二字,就可以轻松评判的。”
“政策,从来都是‘因时制宜’ 或 ‘因地制宜’的。”
“在陛下当政期间,这分封制度,就是最好的巩固手段!”
说到这里,他还看着应天府的方向,一脸嫌弃道:“说句实在话,陛下还是太仁慈了。”
“我要是他,还能更加强硬一些!”
“这些个文儒,就是吃准了陛下不敢背骂名,所以来联名反对。”
“要是找一个刺头出来,庭仗个五十大板,这些个文儒就不敢反对了。”
朱元璋听着林昊的这番话,一时之间,竟然忘记了他问这个问题的目的。
要不是这里没有桌子,他直接就要当着马皇后的面,演一出‘拍案叫绝’。
可就算是这里没有桌子,他也一巴掌拍在自己的大腿上,然后就激动无比的笑道:“对对对,你说得太对了。”
“这些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的文儒,只知道所谓的‘以史为鉴’,却不知道‘因时制宜’ 或 ‘因地制宜’。”
“这些个勋贵也是,只知道陛下要抢他们的兵权,却不知道陛下是为了给他们善终。”
“每次咱看到陛下为此事焦头烂额,都很想让他干脆来个杀鸡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