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士才堪经纬,素有贤名”
“朕决定,就由你来担任本次科举的主考官吧!”
“开科取仕,乃国之基石,你务必要全力以赴,实心用事,多为大明选些可用之才!”
打消了淮西派的妄想,朱元璋立马做出了决断。
仅凭三言两语,就定下了主考官的人选。
不知是早有预谋,还是临时起意。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众人的目光迅速游离,很快锁定在一道两鬓斑白,面容苍老的身影上。
那人正是当朝翰林院学士,宋濂!
说起主考官必备的几项条件,他几乎完全符合,无可挑剔。
论人品,宋濂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温良敦厚,平时只埋埋头钻研学问,从不参与是非。
论威望,他声名在外,早年四处传道授业,桃李遍天下,与叶琛、章溢、刘伯温三人,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说是当世大儒,文坛领袖都不为过!
论学识,他精通儒家经典,烂熟于心,乃是朱元璋钦定的五经博士,专门为太子朱标和一众皇子讲学。
同时,还负责《元史》的编纂,可见功力深厚。
论资历,更不用说了!
满朝上下,文武群臣,很难找出比他年纪大的。
何况,宋濂为人谦和守礼,老成持重,平时不温不火,和谁都能处得来。
出身浙东一派,但和同僚们只有私下交情,从不搞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那一套。
这也是朱元璋放心大胆,敢把主考官交给他的原因
“老臣宋濂,多谢陛下信任!”
“必当不辱使命,将本次科考办得红红火火,广招天下贤才,为大明之兴盛,添砖加瓦!”
伴随考官人选落定,朱元璋宣布退朝。
虽说未能如愿,但胡惟庸及麾下淮西派的官员,都没有当面表现出来。
首先,人贵有自知之明。
论才学名望,他们与宋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而且,命令是朱元璋下的,金口一开,已成定局,无可争议。
再说了,宋濂虽称不上两袖清风,清贫乐道,但以他的为人,应该不会为了主考官的职位,跑去给皇帝送礼吧?
于情于理,都怨不到人家头上。
又何必找他的麻烦呢?
倒是刘伯温面色愁苦,下朝之后,一直眉头紧锁,闷闷不乐。
连关系不错的同僚向他打招呼,都草草应付。
原因嘛,还是那件事
刚刚在奉天殿上,朱元璋将目光转向他的时候,他也正看向朱元璋。
两人相顾无言,却都从彼此的表情中看出了什么。
刘伯温敏锐的察觉到,皇帝对他的不满,正日益加重,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上次要封他做左都御史,其用意昭然若揭。
接了这个官职,就身不由己,要和胡惟庸拼个你死我活,没有回转的余地。
到头来,也免不了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伯温谋略超群,举世无双,怎么会看不出这点权谋伎俩,自己往火坑里跳呢!
论智商,脑容量至少比朱元璋多两斤!
可惜,虽然他什么都想的一清二楚,但只能被动防守,无法做出有效的改变。
现如今,在朱元璋眼里,不愿被当枪使,也能成为过错。
日子是越来越不好混了!
想到这些烦心事,刘伯温深感无奈。
自己的老对头李善长,早有先见之明,上表请辞,落得个无官一身轻,回老家逍遥快活了。
而自己,却被扣在京城,担惊受怕,朝不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