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部门同样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他们对弹药的储备与调配进行了细致规划,确保各类枪支弹药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前线,满足作战需求。同时,对粮食的储存与运输也做了妥善安排,保证士兵们在战斗中有充足的口粮。各军之间的无线电通讯也进行了反复测试与训练,保障在战场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以便指挥层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迅速做出决策。海港城内还配备有专门的医疗船,医疗船上设施齐全,能够进行各种复杂手术,可对重伤员进行及时救治与转运,这一切都被纳入了此次决战的整体规划之中。
整个海港城仿佛一座巨大的战争机器,在星月王的战略部署下,各部队通过这几日的休整、研讨、练习与准备,士兵们的战斗技能日益精湛,各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全军上下士气高昂,只待出征之日,向着敌军的城池发起那雷霆万钧的一击,用胜利来证明他们的实力与荣耀。
第三十四章:攻城研讨
海港城的作战营帐内,气氛凝重而又充满着思辨的气息。林霄元帅神色严肃,目光坚定地环视着诸位军长,缓缓开口阐述他精心构思的攻城计划:“诸位,此次攻城,敌军设有三道防线与城墙,防御颇为坚固。我之意是,先于夜间出动特战团,挑选一处约两千米的防线区段,趁黑摸岗哨、袭杀敌军,全力突破第一道防线,如此一来,我军便能获取一处前沿阵地与藏身之所。紧接着,利用我军火炮数量之优,对第二道与第三道防线展开地毯式轰击,特别是那两千米范围,定要将战壕内依赖火枪且装填不便之敌彻底击垮,令其陷入混乱。”
林霄元帅稍作停顿,接着说道:“待火炮轰完,部队迅速沿着战壕向两侧拓展进攻,扩大战果。于此同时,安排两组各 15 辆坦克径直冲击城门,狙击手借助夜视仪,精准射杀城墙上之敌,为坦克开辟道路。坦克一旦成功破城,骑兵即刻跟进,抢占城墙并巩固阵地,而后步兵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展开巷战。此外,飞机于白天率先轰炸城墙,次日清晨再对战壕两侧予以打击,配合整体作战节奏。”
说罢,林霄元帅目光灼灼地望向众人,问道:“此计划,诸位以为如何?可行性几何?还请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众军长听闻,先是陷入片刻沉思,随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周卫国军长率先发言:“此计划确有精妙之处,夜间特战团突袭可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只是特战团的行动路线与后续部队的衔接需提前规划精确,避免出现空当。还有,火炮虽多,但在轰击时也要注意敌军可能的反击,需安排炮兵的掩护与应急转移方案。”
岳飞军长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坦克冲击城门固然可行,但城门前或有敌军设置的障碍与陷阱,应提前派遣工兵部队进行侦察与排除,确保坦克顺利推进。另外,骑兵进城后的调度与补给也要考虑周全,以防陷入敌军的包围或因补给不足而丧失战斗力。”
项羽军长则大声说道:“步兵冲锋时,各部队之间的协同至关重要,需明确指挥信号与各自的作战区域,防止混乱。而且,对于城内敌军可能的埋伏与反击,要有应对的预案,不能盲目冒进。”
然而,孔捷军长提出了担忧:“若我军 40 万兵力攻进城内,而外围尚有敌军未被肃清,一旦敌军从外围包抄或切断我军补给线,城内部队恐将陷入困境。如何确保在攻城的同时,高效地清扫外围敌军,或是合理分配兵力,使攻城与扫围两不误,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毕竟我军总兵力有限,若分配不当,可能导致攻城不力或被敌军反包围。”
丁伟军长摸着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可以考虑在攻城的前期,分出一部分兵力对敌军外围进行骚扰与牵制,使其无法全力增援城内。待攻城部队打开局面后,再逐步抽调兵力彻底清扫外围。但这需要精准的时间把控与信息传递,否则容易造成兵力分散,各个击破的风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在营帐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断完善着攻城计划,力求在明日的攻城之战中,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攻克这座坚城,向着最终的胜利稳步迈进。
第三十五章:兵力调配与延期进攻
星月王于王帐之中,面色沉静如水,眼神却透着果决,在仔细聆听了林霄元帅及众军长关于攻城计划的详尽汇报后,微微点头,旋即下达指令:“既已明晰战略方向与所需兵力,即刻从海军抽调百万将士,分别向七号城与八号城各增兵五十万。务必使我军于两城之兵力达一百二十万之众,如此方能于攻城之战稳操胜券。”
因这兵力调配与调度协调之需,星月王略作思忖后,沉声道:“进攻之时日,相应推迟两日。原计划虽筹备妥当,然兵力之变数,不可小觑。七号与八号城之敌军,据探报有七十万至八十万之数,然具体兵力不详,我军唯有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境,方可保万无一失。海军驻扎于海港,于此次攻城之战,负有协同之重任,且海军陆战队与工程部队之配合演练,亦不可或缺。此两日之延期,诸军务必抓紧,全力整军备战,使各军兵种之间协同无间,战术运用炉火纯青。待一切就绪,一举破城,扬我军威,定鼎胜局。”
此令一出,全军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海军各战舰忙碌穿梭,运送将士登岸,海军陆战队与陆军工程部队迅速集结,于海港之畔展开紧张有序之演练。步兵与工兵协同演练破障攻坚之法,骑兵与陆战队探讨沿海岸突袭之策,炮兵与舰炮部队交流火力协同之术。各部队皆深知此役之关键,无不全力以赴,力求在延期的两日之内,将自身状态与协同作战能力提升至巅峰。
不仅如此,星月王另有部署:“自明日起,出动 150 架飞机,分别对七号城与八号城展开狂轰滥炸。先集中火力于其一城,上午轰炸城墙及周边区域,下午则重点攻击城外战壕防线。此般轰炸持续整日,力求最大限度摧毁敌军防御工事,削减其有生力量。次日上午,再对该城进行一轮轰炸巩固效果,随后休整,待夜幕降临,我军正式发起攻城攻势。轰炸另一城时亦依此流程。那幽灵船所携弹药与燃油补给近乎无穷,无需顾虑消耗,只管全力施为,定要为我军攻城之路清扫障碍,减少伤亡,以雷霆万钧之势,砸开敌军之坚城。”
飞机呼啸升空,引擎的轰鸣声似是奏响了敌军覆灭的序曲。一枚枚炸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所落之处火光冲天,烟尘弥漫。敌军的战壕被炸得七零八落,城墙也在持续的轰炸中摇摇欲坠。城中敌军惊恐万分,四处奔逃,其原本严密的防御体系在这猛烈的空袭下逐渐瓦解。而我军将士在远处望着这壮观的轰炸场景,士气大振,皆摩拳擦掌,只待进攻时刻的到来,准备将胜利揽入怀中。
第三十六章:第一战役
暗夜之中,无月的天空为这场突袭披上了绝佳的掩护。两个特战团,近两万人如黑色潮水般涌向 2500 米宽的敌军第一道战壕防线。他们巧妙避开巡逻队,迅速解决岗哨后,如鬼魅般跃入战壕。彼时,敌军大多尚在沉睡,特战队员手持刺刀,一人对一敌,手起刀落,毫不留情。随后沿着战壕两侧迅速扩展,半小时后,后方炮兵阵地火炮齐鸣,炮弹呼啸着砸向敌军第二道和第三道战壕。敌军从睡梦中惊醒,慌乱中误将从背后袭来的特战队员当作己方增援,腹背受敌,陷入极度混乱。
紧接着,我军向城墙正门推进。15 辆坦克率先冲击,炮声轰响,城门震颤。步兵协同跟进,呈散兵线借助坦克掩护向城门突进,骑兵则在坦克冲破城门瞬间,如旋风般冲入。城墙上敌军仓促应战,火枪装填缓慢,我军骑兵挥舞马刀斩杀,步兵借助城墙内侧台阶,在机枪掩护下奋勇向上冲击,另一部分步兵向城内推进。至 2 千米处遇敌军沙包防线,步兵停止冲锋,就地掩护,手榴弹与机枪齐发,压制敌军后依托周边建筑构筑防御阵地,等待天亮。
城外,炮兵对敌军三道防线持续猛轰,炮火停歇后步兵发起大冲锋,消灭残余敌军,一部分部队包围城池,另一部分向城内增援。当城内先头部队遭遇阻击后,后续部队沿着这 2 千米的战线向四周围扩散,逐步在城内形成了一个城墙往里 2 千米的大环形包围圈,并且成功将整个城墙及大门从内部占领,对城内敌军实施了有效的包围。
此时,天色渐亮,第一战役暂告段落,我军成功突破敌军多道防线,达成预计目标,在城内城外皆占据有利战略位置,为后续战斗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曙光初现,新的战斗篇章即将开启,我军将以更为凌厉的攻势向着城中心稳步推进,续写胜利的征途。
第三十八章:第二战役
随着第一战役的结束与破晓的来临,第二战役旋即拉开帷幕。我军在城内城外的战略据点上架起了步兵炮,炮口直指城内敌军层层防线。与此同时,幽灵船上的飞机再次呼啸升空,如苍鹰扑食般对城内敌军防御工事展开新一轮轰炸。
炮弹与炸弹如雨点般纷纷落下,城内顿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敌军精心构筑的三四道防线在这猛烈的火力打击下颤抖不已,但仍负隅顽抗。深知敌军防御力量尚强,我军并未贸然发起总攻,而是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
步兵们在机枪的掩护下,缓缓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各部队的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张师长目光如炬,密切注视着战局变化,他麾下的三个团犹如三只铁拳,随时准备砸向敌军要害。当发现其中一个团成功突破敌军防线后,张师长果断下令:“一团继续突进,二团、三团听令,迅速派遣两个营的兵力从突破口跟进,展开反包抄行动,其余部队坚守阵地,不得有误!”
接到命令后,一团如离弦之箭,沿着突破口奋勇向前。战士们身姿矫健,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每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战斗与牺牲。二团和三团则迅速组织兵力,两个营的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冲向突破口,他们相互配合,交替掩护,顺利进入敌军防线后方。
在突进 3 千米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喊杀声震耳欲聋,我军战士如猛虎下山,与敌军短兵相接。士兵们端起刺刀,冲向敌军,一时间,金属碰撞声、怒吼声交织在一起。在枪林弹雨中,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生命的危险,但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的脸庞被硝烟熏黑,眼神却透着坚定与决绝。
后方的炮兵不断调整角度,力求为前线提供更精准的火力支援。炮弹在敌军阵中炸开,掀起阵阵尘土与血雾。而飞机也在空中盘旋,对敌军的增援部队和重要据点进行打击,切断他们的后援与补给。
在 1 千米的阻击线上,双方僵持不下。李师长指挥若定,他所率部队的各排之间紧密联系,协同作战。某排排长高声呼喊:“兄弟们,坚守阵地,不要慌乱!注意隐蔽,节约弹药!”士兵们利用沙袋、废墟等掩体,顽强抵抗敌军的反扑。机枪手持续射击,枪管因过热而发红,副手则不断递上备用枪管,确保火力不中断。狙击手潜伏在暗处,冷静地寻找目标,每一枪都精准地击毙敌军关键人员,为战友们减轻压力。
此时,敌军指挥官大卫也在紧急应对。他本未料到我军如此迅猛的攻势,虽防御工事早已修筑完备,但兵力调配仍显仓促。他在兵营中焦头烂额地调兵遣将,指挥士兵们迅速向防御工事靠拢。由于距离较近,敌军士兵得以快速进入工事,这使得我军进攻受阻,面临的阻力陡然增加。大卫面色冷峻,眼神中透着一丝慌乱与决然,他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不断在前线督战,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试图稳住摇摇欲坠的防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但我军的包围圈在不断缩小,敌军的抵抗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各部队之间相互配合,通过无线电及时沟通战场信息,调整战术。无论是向前突击还是向后包抄,都展现出高度的默契与协同作战能力。
在这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中,我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与紧密的协同作战。不断寻找敌军防线的突破口,一旦发现机会,便集中兵力猛冲猛打,冲开通道后立即向四周散开,对敌军进行全方位包围与歼灭。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向着敌军最后一道防线逼近,直至将除敌军总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道防线之外的区域逐步攻克,成功结束了第二战役,为最终直捣黄龙——攻打敌军总指挥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十九章:第三战役——总攻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斗已持续许久,时间悄然来到下午 3 点。这座城中,敌军原本有着 100 多万人马,此刻只剩下 30 万残军,他们收缩防线,形成一个圆圈状的防御阵地,妄图做最后的挣扎。
前线指挥部内,林霄元帅目光坚毅而冷静,他审视着战局,深知此刻若强行总攻,虽有可能一举突破,但己方也必然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于是,他当机立断下令:“停止总攻,各部先全力巩固现有阵地,肃清已进城阵地内的残敌。”众将士闻令而动,迅速调整战术,开始在各自的阵地上清理残余敌军,同时抓紧时间休息,恢复体力,准备迎接最后的决战。
在这宝贵的 3 小时休整时间里,后勤部队争分夺秒地补充弹药,尤其是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炮火攻击准备充足的炮弹。一门门火炮被推至最佳射击位置,炮口对准敌军最后的据点,炮手们严阵以待,眼神中透着紧张与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午 6 点,夕阳的余晖洒在战场上,给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此时,后援部队全部顺利进城,我军已成功突破城墙以外的三道防线以及城墙以内的五道防线,累计消灭敌军七十万之众,敌军最后的 30 万部队已被重重包围。
林霄元帅一声令下,总攻的号角终于吹响。刹那间,火炮齐声怒吼,一枚枚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带着毁灭的气息砸向敌军阵地。火光冲天而起,浓烟滚滚,敌军的防御工事在这猛烈的炮火打击下土崩瓦解。
炮火持续倾泻,直至所有炮弹全部打光。紧接着,骑兵们如汹涌的潮水般发起冲锋。他们骑着战马,身姿矫健,马刀在夕阳下闪烁着寒光。骑兵们不顾一切地朝着敌军阵地冲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喊杀声震天动地。他们凭借着速度优势,迅速冲破敌军尚未恢复的防线,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随后,步兵们紧跟而上。他们步伐坚定,眼神中透着无畏与决然。手中的武器紧握,一边前进一边射击,与骑兵相互配合,对敌军展开最后的围剿。在这激烈的战斗中,我军将士们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向着胜利发起最后的冲刺,决心彻底击垮敌军,夺取这场攻城战役的最终胜利。
李云龙所率部队负责攻打 8 号城,其采用的战法与 7 号城如出一辙,然而战斗结束的时间却更早。李云龙、孔捷、丁伟等指挥的部队在晚上 10 点成功占领 8 号城,而 7 号城则直至 12 点才结束战斗。两座城的攻坚作战共消灭敌军 230 万人,我方为此付出了约 16 万的伤亡代价。
此役之中,英军展现出了非凡的勇猛,虽陷入绝境亦死战不降。两座城所俘虏的英军总计不到 2000 人,其中多为指挥机关人员,其余大部分英军皆力战而死。至此,7 号城与 8 号城皆被攻克,我军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后续的战略推进奠定了坚实无比的基础,这场胜利的荣耀也将永远铭刻于我军战史之中,成为激励将士们继续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源泉。
第四十章:转战支援
在成功攻克七号城与八号城后,林霄元帅迅速部署,从两城各抽调两个军,星夜兼程奔赴九号、十号与十二号城。
部队在崎岖山路上艰难前行,历经一夜一天又半夜的急行军,九号与十号城的援军抵达进攻前沿,然疲惫不堪,需休整半日方能再战。而十二号城的援军途中遇阻,敌军自十二号城派出增援力量,于半途设伏阻击。林霄元帅果断应变,急调部分原赴九号、十号城的兵力驰援十二号城。
十二号城处,战火纷飞。我军将士虽疲,仍奋勇迎敌,巧借地形展开防御。狙击手隐匿山林,弹无虚发,点名敌军指挥要员;步兵依托山石树木,顽强抵抗,伺机反击,喊杀声与枪炮声交织回荡,战斗渐趋白热化。
此时,攻打十一号城的五个军已顺利克城,马不停蹄向十二号城敌军右翼进发。而李云龙、孔捷率部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中路军战场。放眼望去,皆是荒野,敌军已构筑起坚固战壕防线,且敌军兵力达 30 万,战线绵延广阔。武松所率部队因未经历现代战争,秉持古老战法,欲驱使士兵如敢死队般强行冲锋。
李云龙见此情形,深知此举不可取,其凭借丰富的二战经验,展现出远超传统思维的指挥艺术。他当机立断制止进攻,然而武松等军长对此颇为不服,毕竟同属军长级别,且未得上级明确指令,凭何听从李云龙指挥。
李云龙神色坚定,不慌不忙地向众人阐述:“诸位,今时不同往日。我们拥有无线电,可即时与各方联络协同;有飞机可从空中实施打击,掌控制空权;还有大炮,能远距离轰击敌军。若一味盲目冲锋,只会让兄弟们白白送命。我们应善用现代兵器之优势,以巧破力,减少伤亡,方能在这战局中占得先机。”他详细分析现代战争与古代战争的差异,强调战术策略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武松等军长最终被李云龙的话语所打动,认可了他的指挥理念。于是,中路军在李云龙指挥下迅速调整部署,炮兵推炮上前,对准敌军战壕。随着一声令下,炮弹呼啸而出,在敌军阵地上炸开,一时间烟尘弥漫。士兵们则依托掩体,严阵以待,密切注视着敌军动向,只等敌军防线在炮火打击下出现破绽,或是十一号城的友军在右翼得手,便要发起全面反击,一举扭转战局。
第四十一章:决战十二号城
在成功攻占十一号城后,五个军如虎添翼,迅速分兵三路,展开对十二号城的决战部署。一路精锐之师如离弦之箭直插十二号城,似要直捣黄龙;另一路单军突出,旨在截断那阻击我军的 30 万敌军的退路,使其成为瓮中之鳖;剩下的两个军则从右侧翼稳步推进,因左侧地形复杂难以行进,只能选择从敌军增援过来的这一侧发动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