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是李时珍的几个儿子,以及一位身穿员外服的商贾。
几个儿子满脸激动,却十分守礼的让到了一旁,而那位商贾则来到李时珍的面前,笑着拱手恭喜道:
“李大夫,好消息!好消息啊!本草纲目,出书有望了。”
“胡老板,怎么说?李某该怎么做?”
李时珍也同样激动,耿直的迎上去问道。
商贾显然跟李时珍经常接触,知道他的性格,对于李时珍的直白也没有在意,而是笑着道:
“我已于族内各长老商议完毕,若是能得当朝大儒王世贞大人作序,我金陵书局,愿承印先生之巨著。”
“当真!我……我这就去找王大人!”
李时珍整个人都振奋了,须发飘飞,神情激荡,用眉飞色舞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下一秒,他便弯腰开始把那一本又一本装订好的本草纲目装进书篓。
几个儿子见状,当即轮番上前劝道:
“父亲,这52卷书册加在一起不下四十斤,您已经体迈,如何吃得消?这件事还是交给儿子去吧。”
“父亲,您与王大人素昧平生,此去必然是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先派人去打听打听,等收到王大人的回复,再行出发也未为不可啊!”
“是啊父亲,王大人家住江苏太仓,此去一路舟车劳顿,你的身体……”
“等?”李时珍目光一凛,正在放书的动作僵在了半空,接着转过了头来看向了几个说话的儿子神情肃然的道:
“我这一生,就误在了这一个等上。”
“如今希望就在眼前,只差这临门一脚,你们还让我等?”
“我等不了!也不想等!”
“可是父亲……”几个儿子还想再说,却被李时珍用更加坚决的话语打断:
“不用再说!我意已决!”
语毕,李时珍便低头继续整理起了书册。
几个儿子相顾无言一阵后,便一脸无奈的一起过来帮忙了。
画面一转。
已经满鬓斑白的李时珍身负书篓,立于瑟瑟的秋风中。
身后,站着他的儿孙和蕲州城的无数百姓。
他们神情担忧,眼有不忍,齐声高喊:
“父亲!保重!”
“爷爷!保重!”
“李大夫!保重啊!”
李时珍转身,拱手,微笑,随后毅然迈步走向江边停靠的舟船。
秋风吹起他的衣角和鬓发,萧瑟却发人深省。
“艾玛这画面,看得人好难受,心里面堵得慌,李时珍,他又一次出发了。”
“看到这里,我对李时珍的性格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他是真的一刻也不能等啊,还真是应了他当初跟张居正说的那番话,天下苍生等不得,这是一个抓住了一丁点的希望,就全力以赴的人啊。”
“可这也太让人心疼了啊,那书篓塞得满满当当的,看着就沉啊,四十多斤,李时珍他是怎么背得动的啊。”
“是啊,他都已经六十多岁了啊,要换了我,到了六十岁,能自己下楼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