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着辛弃疾,写下年月日,又亲自按下印信。
心中的震撼已经可以用十八级地震来形容。
颠覆!
又见颠覆!
根据历史记载,这首词,乃是辛弃疾的绝笔之作。
不是辛弃疾在开禧二年辞官之后有感而写的吗?
此词上片主要讨论了贤愚、义利、盗跖之间的异同。
下片讨论了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区别。
结韵则是辛弃疾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境界作出交待,对自己生命的省悟和总结,带着决不向政敌俯首的勇气和认可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自信。
全词没有辛弃疾以往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感情,亦不见沉郁悲愤之情,平淡而又质朴。
但却风格恣肆,且包含哲理。
而创作背景,更是与之前的那次罢免相关,写的是辛弃疾与韩侂胄的交恶和不肯委屈求全的坚持。
可眼下,却变成了因为后世无人报国的感慨。
是了!
林凡眼中闪过明悟。
世人不知他曾来过,只当辛弃疾是在后来有感而发,所以才有了史书上的记载。
外界。
观众懵圈,史学院的老餮们傻眼。
还是萧致远最先反应了过来:
“不对!我们都先入为主的算错了时间,这不是开禧三年!这是开禧二年!这首词,竟是稼轩先生临场所做?”
“在林凡提出了关于风骨的话题之后?”
“那岂不是说这首词的翻译,要重新定义?”
嘶!
周围顿时响起一阵吸气声。
“萧老,你会不会太过高看这林凡了?这不过是一档节目而已。”
那名先前质疑林凡的老者再次皱眉道:
萧致远不满的眯起了眼睛:
“节目?林凡从来不会无的放矢,他拿出来的《尚书》和那封家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不是还没证实是真的吗?”老者弱弱的反驳道。
萧致远当场一声冷哼:“可要是真的呢?”
“这……”老者顿时说不出话来了。
要是真的,那华夏历史界就要地震了!
不说华夏历史界,单说眼前的这首词,要是换了一重创作背景,那它的意义就全都变了!
诗的前半阙说的义与利的区别,可不正好对应那些无怨无悔的爱国人士和弃国而去之人吗?
后面的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是直白。
放在当下来说,就是你要去投奔他国,过好日子,那就去呗。
我自安于国内的一切。
而且这么一对比,一翻译,还没有任何毛病。
这就让人惊叹了。
难不成,这首词,真是因为林凡的出现,辛弃疾才特意作的?
可是!
这怎么可能?
辛弃疾为后世作词?
这件事光是想想,就让人汗毛直竖!
却偏偏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