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政务院的中枢权力机构
其中中书省,辅佐大政,总判省事,掌管机要,起草诏令,发布政令的机构,由贾诩兼任
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侍从左右、参赞众事,顾问应对,颛判省事,为参政机构,由张既担任
尚书省,又名尚书台,下辖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
负责执行朝政诏令,为政务院最高政令机构,暂由王充担任
这是李信,效仿后世,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
这种政治架构,作为中原王朝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中央行政体制之一,延续了上千年,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三省六部制,以组织严密,体制精简,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而着称,隋唐元明清,皆有延行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秦汉时期,那种官员职能交叉,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
很显然,历代的中原王朝都在用的东西,李信自然不会弃置不顾。
且李信的三省也不是直接照抄,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后世主掌全国军政大全的三省,有本质区别。
那就是,李信设置的三省,仅仅是诸夏政务院的三省
主要负责的是,长城关内的中原地区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原地区,长城以内的地区,还是依照着农耕文明的方式,维持着中原王朝的基本架构。
即如今大汉的郡县制,是传统的皇权大统制,而草原上施行的,则是游牧文明的特色诸侯部落制。
李信虽然想要大封诸王,广封诸侯,但还没傻到,贸然改变中原传统的,皇权大统郡县制。
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样,长城以内的中原农耕文明,也有着自己的运行制度,和文化习俗。
草原上的部落架构,李信尚且知道维持原状,中原地区的郡县架构,自然不会冒然变更。
毕竟,中原地区,是他的起家之地,也是他的发家崛起之地。
如何治理,什么样的制度管理,前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历史长河中也给出了答案。
亦如历史上的南北朝,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以及大辽的南北面官,大元的中国大皇帝,亦或者是鞑清单中原天子
这些入主中原的政权,或者雄主,都未曾改变中原农耕文明,最基础的郡县制
李信这名本就源自中原,本就是依靠郡县制,以及秦法改革起家的,自然不会傻到自废根基
李信一直都明白,自己优势在哪,知道自己治下地盘的优势在哪
他虽然号称共主,但在中原地区,在长城以内,施行的统治方法,还是秦汉的老一套
还是秦汉皇权大统的那一套,只是正统名义上的变更而已。
亦如草原的大单于,被李信弄成了天可汗,统治的法统依据也由天授单于长生天子,变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夏天可汗。
中原的法统依据同理,由皇权大统中原天子,弄成了万族大统中原共主
至于诸王分封,八百诸侯计划,李信是一定要进行下去的,因为这关乎着他日后开疆拓土的发展大计…
一直以来,李信都感觉,天下不应该,只局限于中原一地
中原之外,还有草原,北冰荒原,还有辽东,还有倭海
大汉之外,还有百越,还有西域,还有安息,还有印度,还有波斯,甚至还有大秦罗马
总之天下之外,还有更加广沃的地域,等待着兄弟们征服,等待诸夏覆盖
这么大的疆域,这么多的大民族,单凭中原的皇权大一统,单凭中原郡县制
单凭诸夏现在的,南北两院制,根本打不下来,也管不过来
能管理整个天下的,能管理真正的天下的,能当球长的,绝对不是中原皇帝,更不是皇权大统的天子
也不是现在的诸夏,不是现在的南北两院制度,能覆盖的了的
真正能将整个天下覆盖的,在李信的认知里,只能找到上古的分封制,和更古早的联盟共主制
李信的眼里,不止有中原,不止有皇帝,兄弟们的眼光,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中原
因为李信不想狡兔死走狗烹,不想做那大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不想做那中原一域的天子,不想罔顾千年走一遭
天下那么大,他想去看看,想带领兄弟们去看看,去看看中原以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