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带人快速打扫了战场,在徐县柳县的敌军接到消息赶来之前返回了守捉城。
直到这时,他才微微松了口气。
柳县被敌军攻破,杨浩等人暂时回不去,只能在守捉城暂留。
李凌云见杨浩一脸愁容的样子,知道他是在为丢了柳县县城而烦心,便劝慰道:“杨都尉,柳县失守责任不在你,五百人对战一万人还能守一天一夜,有几人能做到?相信不管是朝廷还是节帅,都不会为难你。”
“更何况,你在追击敌军时的勇猛表现咱们大家都看在眼里,我会在奏折里写明这一点,想必朝廷也不会怪罪你围攻守捉城的事。”
杨浩感激道:“杨某在此谢过李守捉了。”
他用五百人与一万大军对战一天一夜才败,这份战绩哪怕是朝廷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尤其是在徐县不战而降的情况下,朝廷更不可能怪罪于他。
若他战死,说不得朝廷还会嘉奖他。
只是,他在城破时并未自刎守节,还被敌军编入排头营来攻打巫闾守捉城,这一点却足以让朝廷治他死罪。
可若是李凌云在奏折中写明他反击敌军的事,那么他的这一举动就能被解释成诈降,目的就是为了在城下和李凌云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敌军。
如此一来,说不得朝廷非但不会治他的罪,还有可能会稍稍嘉奖他一番。
为此,他是真心感谢李凌云的。
李凌云见状,笑道:“杨都尉言重了,当初若不是您,我估计已经被那梁鹏程设计坑死在马怀驿了,要说感谢,还得我李凌云向您道一声谢才是。”
杨浩摆摆手,说那会儿他是李凌云的上官,下属遇到危险,他带人去救乃是职责所在。
李凌云没在这事儿上继续攀扯,转而问道:“对了,柳县城破,柳家如何了?”
柳初月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当初还帮助过自己,李凌云还是很关心他们一家的安危的。
杨浩说道:“柳小姐前段时间去了魏州,柳老爷和柳夫人在敌军攻城前已经离开柳县去营州避祸了,临走给咱们捐献了一万担粮食和万两白银,说是守城的将士们吃饱饭发足饷才有动力守好城,可惜咱只守了一天一夜,实在是辜负了柳老爷的期许。”
他说着叹口气:“哎,可惜了柳家诺大的基业,许多来不及带走的钱粮都便宜了敌军。”
李凌云皱眉:“柳老爷留下的钱粮很多吗?”
“很多,据我所知,光是粮食就不下五十万担,金银铜板更是数不胜数,敌军在看到柳家的家产后甚至都不愿意去县衙了,而是直接在柳家扎营了。”
李凌云恍然。
怪不得他们在清理峰谷战场时,发现有些敌军身上带着不少金银,原来都是从柳家瓜分来的。
若柳家那大量的钱粮流入哈尔朗之手,那么他就算短时间内拿不下营州,也可以退到柳县驻扎,然后慢慢图谋营平两州。
不行,得在哈尔朗退回柳县之前将其夺回来,否则,哪怕围着守捉城的敌军狼狈逃跑了,守捉城依然不安全。
他正准备和杨浩商量如何尽快夺回柳县之事,却在这时,那木匆匆来报,说周聂派人送来的求救信。
两人听闻脸色一变。
周聂负责驻守燕岭山脉关口,此时求救,难道说草原人趁着渤国作乱的间隙打过来了?
如今哈尔朗正带着五万大军在攻打营州,若草原人在这紧急档口参上一脚,那营州方面的压力就大了,就算安山能及时回来,怕也应付不了两方势力的夹击。
李凌云忙接过信封打开,上面确实是周聂的字迹,说斥候在峡谷内巡逻时发现了契丹人的踪迹,众人偷偷追下去,发现契丹大军在五十里外的草原上集结,似乎有向着营州进发的打算。
他手里只有五百士兵,哪怕关口易守难攻,怕也无法抵挡敌军的进攻,他已经朝营平两州的各方势力求援了,希望各位同僚能及时增援。
李凌云原本想着先带人将柳县夺回来,此时却不得不改变策略。
他朝杨浩说道:“杨都尉,燕岭山关口不能有失,你带五百士兵和五百民壮去支援周副尉,同时加固防御工事,确保契丹人在短时间内无法进入营州地界。”
杨浩脸色凝重的开口:“可以,只是,我手里如今只有二百七十人,剩下的人还得你出。”
“我让林平带三百士兵跟着你去,你再从今天攻城的百姓里选五百人带上,告诉他们,若他们表现良好,我会向朝廷求情,不追究他们助纣为虐的事。”
杨浩点头:“好,那我现在就出发。”
李凌云叫来林平,让他带三百人跟杨浩去驻守燕岭山关口。
林平领命。
队伍只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便急匆匆的出发了,临走,李凌云让人装了一批粮食和水泥、铁锹等修筑防御工事的材料让他们带走。
等人走后,李凌云召集未当值的士兵和所有百姓在内西城门外集合。
不管是一直待在城内的百姓还是刚刚回来的矿工,亦或者是柳氏建筑队的人,全都在西城门外集合。
等人都到齐,李凌云让人抬上来几口大箱子和两车粮食,然后站在临时拼起来的台子上大声说道:
“在过去这几天艰难的日子里,多亏了城内军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咱们才得以将那围困城池的敌军击退,成功地守护住了城内所有乡亲们的人身安全,也保住了咱们的财产,凌云在这里向诸位道一声谢。”
说到此处,李凌云稍微顿了一顿,接着又神情肃穆地继续说道:“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这场保卫战中,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五百零三位英勇无畏的好儿郎!”
“他们为了保护城中的每一个人,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最前线,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咱巫闾守捉城当之无愧的英雄!”
随着李凌云话音落下,人群之中顿时响起了一阵悲恸欲绝的哭声。
那些不幸失去了儿子的老人,失去了相公的妇人,失去了父亲的孩童再也无法抑制内心深处的悲痛之情,纷纷放声痛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