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果的未来是继续追求乔布斯式的道路,还是完全转向库克式的稳健?
莱文森知道,选择乔布斯式的道路意味着风险。
它需要巨大的投入,也意味着公司可能在短期内遭遇更多失败。
但这种道路的回报可能是颠覆性的成功,甚至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那种的成功。
而选择库克式的道路,则是确保苹果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保持现有的增长和盈利模式。
这种模式要稳得多。
但慢慢地萍果将更多的变成一个商业化的公司。
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公司。
两种模式都不十全十美,但这是苹果必须做出的抉择。
而这次选择也将是整个行业的分水岭。
莱文森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轻轻叩击着会议桌的边缘。
他已经没心情再去看快捷指令的交接仪式了。
他目光扫过会议室内的每一张脸,这些熟悉的面孔此刻显得既陌生又透着几分不可捉摸的情绪。
讨论的焦点似乎已经偏离了原本的轨道,或者更准确地说,被他不经意间给推向了另一个层次。
向左还是向右?
这个问题很重要,关乎苹果未来发展方向。
其实对于小公司来说,什么方向倒是没那么重要。
只要活着就足够了。
但对萍果这种巨无霸,却不得不仔细思考。
以如今萍果的体量,内部长期两种声音很容易造成萍果的割裂。
这种分崩离析所导致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几乎不可能调头。
莱文森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思绪翻涌。
不经意间他又想起了他的老搭档,乔布斯。
不可否认,乔布斯是个伟大的人,乔布斯留下的遗产有很多,萍果就是乔布斯最大的遗产。
乔布斯的革新和偏执同样是他留下来的遗产。
革新与偏执是一把双刃剑。
以至于乔布斯的影子像是笼罩在苹果上的一层无形幕布,既辉煌也沉重。
“他是天才,但同时也是魔鬼。”
即便内心深处很怀念乔布斯,但莱文森在心中也不得不如此默默感叹。
乔布斯的偏执,是苹果崛起的根本动力。
从最初的mac,到ipod,再到改变世界的iphone,他总是能凭借直觉和疯狂的坚持,扭转所有的质疑和困境。
然而,他的偏执并非没有代价。
莱文森想起了那些年会议室里的激烈争吵,乔布斯几乎不容忍任何异见,哪怕是最忠诚的团队成员。他会将一切不符合他期待的产品砸得粉碎,他会对团队成员的失误毫不留情地嘲讽。
而这些偏执,最终造就了苹果的辉煌,也让内部关系变得极其脆弱。
“活着的乔布斯是个天才,但他也让每个人筋疲力尽。”
尽管莱文森不愿承认,但这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乔布斯死后,苹果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适应期。
库克接棒,用他标志性的稳健风格,将苹果变成了一台更加高效的机器:
——供应链更强,财务数据更好看,股票市值更是直逼天际。
但也正因为如此,苹果的创新锐气似乎被削减了。
乔布斯是刃,而库克是盾。
问题是,萍果现在是更需要刃还是盾?
莱文森不得不承认,从最近几年库克的表现来看,库克是乔布斯最好的接班人。
他不像乔布斯那样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但他有能力将苹果的庞大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
他尊重团队,尊重数据,更尊重市场规律。
在库克的领导下,苹果从未停止盈利,也从未停止增长。
但增长的另一面,是创新的疲态。
“我们不再做出能惊艳世界的产品了。”
莱文森心里一阵苦涩。
他也明白,这并非完全是库克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