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妖怪文化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以妖怪为主角的小说,如《古镜记》《枕中记》等,妖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宋元明清时期妖怪文化进一步发展,在话本、小说和戏曲中频繁出现并达到兴盛,如《太平广记》《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榜》等,此时的妖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情感,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妖怪文化也吸收了不同宗教的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佛教中的魔与华夏本土的妖概念逐渐融合,使妖的内涵更加复杂多样。
夏先衍沉浸于《人文经》那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中,对那些存在于神话里的神兽和妖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些神话中的神兽与妖兽都可以被修行者利用起来。
想到这里他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曾经观想过的龙凤形象,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既然龙凤都能如此生动地具象化呈现出来,那么那些同样流传千古、充满神秘色彩的其他神兽与妖兽同样可以利用相同的方式具象于世!
想到此处,他不禁兴奋起来。
有些神兽或者妖兽虽然没有通过文物流传下来,但它们的形象都在华夏文化的传承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通过他们各自的手段将这些神兽与妖兽制作出来,用文化将其塑形。
然后修行者再进行观想,最后通过修行手段将其具象出来。
夏先衍看着自己紫府之中的龙凤,也知道其中的缺点。即便这些神奇的生物能够被具象化,但它们却无法像前辈们一样拥有真正的灵魂与智慧。
修行者若想要驱使它们,就必须将自身的一部分神识分离出去,以此来实现对其赋灵。虽然这种操作对于修为高深的修行者来说并非难事,但终究还是多了一份限制和麻烦。
当然这其中所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人类终于能够凭借这些传说中的神兽实现翱翔天际的梦想了。
自此以后,许多曾经被视为珍贵却难以施展拳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迎来了它们大放异彩的时刻。
夏先衍缓缓站起身来,轻轻地拍去屁股上沾染的尘土。
他抬起头,目光凝视着那座高耸入云、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
而后,转身,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大步流星地离开了此地。
此刻,温暖明媚的阳光如同一层金色的纱幔洒落在这一行七人的身上,为他们镀了一身的金光。
其道大光!
完成了对齐鲁大地灵源之地的调查工作,接下来夏先衍踏上了回家的路,透过窗口看着泰山渐行渐远。
而道路两旁,则挂上了火红的灯笼,犹如繁星点点,将整个世界装点得喜气洋洋。新春佳节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那份浓浓的年味正扑面而来。
夏先衍相信今年的春节将会是非常特殊的,华夏人将以一个全新的心态迎接新年的到来,灵源带来的改变将推动着绝大多数华夏人前进。
压在人们肩上的大山逐渐开始消散。
灵源带给人的不仅是健康方面的改变,更是精气神的改变,虽然社会层面问题依旧还在,国家产业调整的阵痛还是在,但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夏先衍在车站看到人群的精神面貌是轻松,是喜悦,是幸福,人们看得见希望,也看得见未来的路。
列车启动开始离开泰安市区,城市的脉络渐远去,窗外的景色渐开阔。不远处泰山那巍峨雄浑的身姿傲然挺立,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大地,其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
在列车的飞速奔驰之中,泰山灵源之地离开了视线。
夏先衍静静地坐在车窗边,目光透过那明亮的玻璃,凝视着外面飞速后退的景色。田野、山峦、河流以及那些错落有致的村庄,都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快速拉扯着向后飞奔而去。
这一幕幕的景象,让他的眼神渐渐变得有些迷离,意识也仿佛随之飘散。在这疾驰的列车上,他仿若陷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那些不断后退的画面交织在一起,竟让他产生了一种恍恍惚惚的错觉,仿佛此刻流逝的并非窗外的景色,而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时刻在身边溜走的时光。
每一瞬间的光影变幻,每一处景物的转瞬即逝,都像是时间长河中泛起的微小涟漪,悄无声息地标记着岁月的匆匆步履,而他,就这般沉浸在这似梦非梦的情境之中,思绪也随之飘远。
自从灵源被意外发现以来,仅仅过去了短短五个月而已。然而,对于夏先衍个人而言,这段日子却恍若隔世,仿佛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仿佛逆着那奔腾不息的时光长河,一步步回溯,重新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轨迹。往昔的岁月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浩渺长卷,那些或辉煌灿烂、或波澜壮阔、或沧桑厚重的历史画面,恰似一本本古老典籍中的书页,在他的脑海之中逐一浮现、一页页地轻轻翻阅。
他看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英勇的战士们奋勇厮杀,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目睹了繁华昌盛的古代都城,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街小巷中弥漫着烟火气息与商业的喧嚣;还望见了文人墨客们在亭台楼阁间吟诗作对,挥毫泼墨,书写着千古流传的华章。这些画面走马灯似的在他的意识深处闪现,每一幅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华夏文明的印记。
当他沉浸在历史之中的时候,列车员的声音将他拉回到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