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弄清楚了原因所在,夏先衍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调查众多的灵源之地,不知不觉间,华夏大地上的山河景象早已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识海之中。
因此,每当他的修为有所提升时,山河社稷图便能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山川河流。
可星辰就不同了,如果没有通过特定的观想之法将其映照到星图之上,那么即便修为得到了提升,所点亮的也仅仅只是一片模糊不清的星域罢了。
想通了这一点后,夏先衍起身走出房间,来到空旷的庭院之中。他抬头仰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让自己的心境完全平静下来,然后开始全神贯注地观想起三垣二十八星宿来……
他以北极星为中心开始将这些星辰观想到星图之上。
他在观想星辰的过程中想了想,或许未来的境界可以通过星海图或者山河图的完善情况来划分小的境界。
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要执着于为每个境界划分小的境界。
邯郸是这一阶段冀州灵源之地调查的最后一站,夏先衍将提炼过的灵气分享给了众人后,整个基地静悄悄的都在赶紧吸收这些精炼过的灵气。
没过多久,他们的修为便有了显着的提升,每个人的实力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离别之时来临,基地负责人满脸笑容地走上前来,半开玩笑地对夏先衍说道:“夏部长啊,您可记得常常来看看,咱们这儿的战士们可都眼巴巴地盼望着您再来呢!”
听到这话,送行的战士跟着在后面偷笑了起来,太想这种提升修为的速度了。但大家也知道这种好事哪能一直有,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夏先衍不禁跟着笑了起来,他一边挥动着手告别,一边回应道:“哈哈,好说好说!你们也要继续加油努力修行,争取早日突破瓶颈,晋升到通灵境!”
告别了热情的基地众人之后,夏先衍带领着他的队伍离开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娲皇宫。随后,他们登上了一辆开往齐鲁大地的高铁。
坐在舒适的座位上,透过车窗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夏先衍回望着娲皇灵源之地,默默的跟先祖之灵告别。
因为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将会是齐鲁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
列车一路疾驰,两个多小时后众人便抵达了齐鲁大地的第一站——美丽的省会泉城。
泉城城内百泉争涌,享有名泉七十二之说。
先秦时期《春秋桓公十八年》中 “公会齐侯于泺” 的记载,记述了公元前 694 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趵突泉,这是泉城名泉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
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八济水二》描述 “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形象地描绘了趵突泉的喷涌景象。
宋代文学家曾巩评价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体现了当时泉城泉水在他眼中的突出地位。
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举了泉城七十二名泉,这是 “七十二泉” 之说的最早记载。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 “济南名泉七十有二” 。
于钦在《齐乘》中转述了金代《名泉碑》中的七十二泉之名,并记录了各泉的位置。
明代齐鲁按察司佥事、诗人晏壁作《泉城七十二泉诗》,对泉城名泉一一加以吟咏。
清代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文中有 27 个泉名别于《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所增 13 泉仅录 3 泉,又新增了 24 个名泉,改名称 1 处。
刘鹗留下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的美誉。
夏先衍先来到了趵突泉景区,这里的灵源依泉而生。
趵突泉以“趵突腾空”的壮丽景象着称,灵源孕育而生后,泉水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喷涌记录,而且始终保持着高水位,趵突腾空一再拔高。
只见泉水从三窟并发,泉涌若轮,那澄澈的泉水如沸腾的珠玉,不息地翻滚跳跃,水面雾气氤氲,仿若轻纱缭绕,在阳光的映照下,折射出斑斓的光晕,与周围的楼阁彩绘、雕梁画栋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灵源就在泉眼深处孕育而生。随着泉水的喷涌,蕴含其中的灵气和造化之气也一并释放出来。渐渐地,普通的泉水受到灵气的滋养,逐渐进化成为具有灵性的灵泉。这灵泉之水一路流淌,最终汇入了环绕城市的护城河中。
于是,灵源之地也沿着护城河不断蔓延扩展,直至将整个护城河都成为了灵源之地。
随后灵源之地与古城区域内的其他灵源之地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整个济南古城化作了一个大型的灵源之地。
趵突泉景区内还隐藏着另一处重要的灵源——李清照纪念堂。这座纪念堂承载着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
正是由于这位伟大女词人的存在,才让此处的灵源更具独特魅力。
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 — 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泉城章丘区)人,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更被誉为 “千古第一才女” 。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为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母亲王氏是名臣王拱辰的孙女,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1。在这样浓厚的文学氛围熏陶下,李清照自幼聪慧颖悟,擅长诗文,通晓音律,年少时便诗名远扬,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问世时轰动京师 。
18 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二人志趣相投,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生活虽清贫却高雅有趣 1。然而,随着朝廷党争及 “靖康之变” 的发生,李清照的命运急转直下。丈夫赵明诚在江宁病逝,她自己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南下避难途中,夫妻二人辛苦收集的古籍古物散失大半。
李清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前期作品多写悠闲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哀愁,词风轻盈委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后期则多悲叹身世,词风沉重哀伤,如《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她还善于写诗作文,其诗如《乌江(夏日绝句)》《题八咏楼》等,文如《金石录序》《打马图序》等,也都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情怀。
她曾提出词 “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独创 “易安体”,为后世词作树立了榜样 。其作品感情细腻真挚,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自然,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将婉约词创作水平推向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