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从华夏守护之灵口中,知道了华夏人文始祖已经闭关修行去了。
此次前来此地,夏先衍有着两个重要的目的。其一便是想要深入了解像这样的灵源与其他灵源有什么区别。
其二,则是特意赶来朝拜娲皇。以前是不知道华夏人文始祖的事情,现在了解了,所以得来道场朝拜娲皇神像。
女娲,华夏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娲氏,又称女希氏、有蟜氏,是上古母系氏族时期聚落首领或部族首领。
相传女娲氏以泥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并建立了婚姻制度。这一传说反映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
女娲时代母系农耕文明,女娲和伏羲时代的民族,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
女娲氏被视为华夏族始母,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先始,她的传说和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娲皇宫,位于冀州省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是神话传说中女娲 “抟土造人、炼石补天” 的地方。
娲皇宫,又称娲皇宫风景名胜区,是华夏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是华夏五大祭祖圣地之一。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如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主体建筑娲皇阁依山就势,巧借天然,背靠悬崖,用八条铁索将楼体系在崖壁的八个 “拴马鼻” 上。被誉为\"活楼吊庙\"。
娲皇宫由四组建筑组成,分别是山脚的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山上的娲皇宫。其中,娲皇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高达 23 米,分为四层,分别为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和静穆阁。每层均有走廊相通,阁外以悬崖峭壁为屏障,凭栏远眺,太行山脉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建筑风格融合了北齐、明清等不同时期的特点,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又有南方建筑的精巧细腻。宫殿的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尊贵。殿内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女娲的神话故事和华夏古代的文化传统。
娲皇宫内的北齐摩崖石刻,是华夏现存最早的摩崖刻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这些石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北齐历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女娲文化的重要载体,娲皇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当众人沿着娲皇大道徐徐前行,踏入景区之际,他们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 —— 此处宛如一个遗世独立的洞天福地。
即便众人已然见识过不少类似的场景,然而这里依旧给予他们无与伦比的震撼。
娲皇大道如线,群山为界,将普通世界与洞天福地清晰划分。结界之内的群山,看上去犹如仙境般虚无缥缈。
夏先衍静静地伫立在灵源之地上,深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周围弥漫的千年娲皇宫独有的历史气息。
他仿若穿越岁月,望见了自己来时的路,更让他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华夏人文始祖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是华夏人的根。
夏先衍用心去体悟,真切地感受到了此地散发出的那种令人倍感温暖亲切的氛围。这一切都源自于女娲娘娘在此留下的深刻印记。
她那伟大的母性慈爱,如同春日暖阳般和煦温暖,又如涓涓细流般滋润心田。她就像是世间最为温柔、最具耐心的母亲,默默地守护并关爱着每一个前来朝拜的子民。
无需多言,华夏人本能便知晓,此处正是人文始祖娲皇的神圣道场。
怀着敬畏之心,一行人继续朝着灵源之地的深处走去。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娲皇宫山脚下的补天湖畔。
补天湖上空水汽氤氲,袅袅娜娜地升腾而起,恰似一群身着素白纱衣的仙子,正轻盈地舒展身姿,翩翩起舞。缥缈的雾气与周遭山林吐出的霭霭岚烟相互缱绻、交融,如梦似幻间,补天湖仿若被悄然挪移至云巅之上,幻化成传说里的仙境瑶池,透着超凡脱俗的空灵与神秘。
日光奋力穿透这层朦胧雾幔,化作万道金针倾洒而下,瞬间,湖面仿若被点燃的金色绸缎,粼粼波光肆意跳跃、闪烁,耀眼夺目,又仿若浩渺星河碎落凡尘,每一帧波光都裹挟着梦幻与奢华,熠熠生辉。
风平浪静的须臾,补天湖宛如一面由天地合力精心打磨、毫无瑕疵的澄澈明镜,将头顶那湛蓝如深邃海洋、纯净似剔透宝石的天空,还有那如蓬松棉絮、肆意游走的悠悠白云,以及岸边风姿绰约、枝叶婆娑的垂柳,远处气势巍峨、连绵起伏宛如巨龙蛰伏的太行山脉,巨细无遗地收入 “镜” 中。
水中倒影与岸上实景严丝合缝,虚实相生,一时间竟让人仿若坠入迷离的异度空间,恍惚间分不清究竟哪是触手可及的真实世界,哪是光怪陆离的水中幻景;偶尔有飞鸟振翅疾掠湖面,羽翼轻点水面,漾起几圈细腻如弦音波动的涟漪,恰似大自然不经意间奏响的灵动音符,短暂打破这份静谧,却又为画面恰到好处地添了几分俏皮与活泼,宛如神来之笔,赋予景致鲜活的生命力。
灵源赋予了补天湖灵动气息,使其从一泓普通的湖水蜕变成为满载奇幻色彩与蓬勃生命力的灵秀之水。
夏先衍站在湖边耳畔萦绕着轻柔风声、树叶摩挲声、湖水拍岸声,交织共鸣成和谐天籁。
沿着蜿蜒小径继续上行,补天广场豁然出现在眼前,仿若一位沉稳大气的历史讲述者,静静伫立,承载着往昔悠悠岁月与厚重传说。
广场地面由古朴厚实的石板铺就,每一块石板都历经了无数游人的踩踏、风雨的侵蚀,纹路斑驳,恰似史书上的古老文字,默默诉说着千年来人们对女娲的尊崇与追思。
在补天广场拾阶而上就是娲皇神像。
怀揣着敬畏之心拾阶而上,心也随之愈发沉静。随着脚步的攀升,娲皇神像的轮廓愈发清晰,那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直至登顶,高达数丈的娲皇神像昂然屹立眼前,她面容祥和、目光慈爱,凝视着这片大地,在庇佑苍生、守护人间。
她是创世女神,她是华夏生命的起源,她是补天救世的英勇。
女娲像这边是虔诚朝拜人群,夏先衍一行人也跟着人群向着女娲像朝拜,他们仿佛从神像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那种无条件的爱和对子女的眷顾。
这种母性的力量穿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人们联想到自己母亲的温暖怀抱,也让人仿佛能从女娲的慈爱中汲取到力量,感受到被守护的安心。
女娲像周围,缤纷鲜花肆意绽放,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红的热烈似火,燃烧在翠绿之间,仿若大地偷藏的炽热丹心;
粉的娇羞若霞,恰似少女绯红的笑靥,给周遭添了几分旖旎;
白的素雅如霜,宛如冬日初雪,纯净得不染纤尘,它们共同编织出漫山的烂漫花毯。
紫的如神秘幽幻的薄暮霞光,于葱茏间悄然吐露绮丽风姿;
黄的像被碾碎洒落的金箔,熠熠生辉。
它们随风摇曳生姿,它们交织在一起,为山峦织就了一袭色彩斑斓、如梦似幻的华服。
强大的灵源将这里的时空定格在了人间四月天。
沿着蜿蜒曲折、宛如巨龙盘踞山间的青石小径徐徐而上,漫山遍野的绿植率先奏响迎宾曲。挺拔的松柏恰似英姿飒爽的卫士,身姿笔直,针叶抖擞,年复一年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圣地。
阳光仿若舞台上的追光灯,穿过枝叶的缝隙倾洒而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成了跳跃的金色音符,令这片山林仿若童话里的秘境,熠熠生辉。
当穿过最后一道苍翠的林木屏障,眼前豁然开朗,娲皇宫的主体建筑群落赫然映入眼帘。
它们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红墙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座座金色的宫殿,悬浮在云雾之中。
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静静依偎,红墙仿若岁月凝练的朱红绸缎,庄重典雅,黛瓦恰似乌羽,整齐排列,沉稳内敛。
飞檐斗拱更是一绝,向上翘起的檐角如同飞鸟振翅,轻盈欲飞,木雕装饰其上,龙凤呈祥、麒麟献瑞,这些瑞兽活灵活现,好似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奔赴一场祥瑞之约;
宫墙砖石布满岁月摩挲的痕迹,一道道裂纹、一个个凹坑,宛如史书里的文字,无声诉说往昔的繁华盛景与风雨变迁。
最震撼人心的当属主峰之上悬空而建的娲皇阁。
娲皇阁背倚悬崖峭壁,如同一座仙宫凌空欲飞。它通高 23 米,在青山的映衬下,歇山斗拱琉璃瓦顶闪耀着绚丽的光辉,尽显古朴庄重与威严大气。
阁身共分四层,每层都独具韵味。第一层是拜殿,是专门为众人朝拜娲皇圣母所建。上面三层楼阁依次为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每层都供奉着女娲娘娘的塑像,庄严而神圣。各层均三面设廊,人们站在廊内,可凭栏眺望周围的壮丽景色。
凭栏远眺,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好似大地隆起的巨龙脊梁,峰峦叠嶂,山雾恰似轻柔的面纱,袅袅娜娜地缭绕其间,将山峦晕染成一幅意境悠远、虚实相生的水墨丹青,空灵绝美,一眼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