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见黄蓉这女诸葛,也能分析出元军的真实意图,便又安慰郭靖道:
“靖弟莫要担心,大哥这边想法设法,前去营救襄儿。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万一引起对方警觉,反而会对襄儿不利。此事咱们必须想个万全之策。”
“是呀,大哥。此事咱们要好好筹划,再做决定。”
于是,杨浩与郭靖夫妇便在府上,共同商议营救郭襄之事。
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昨日,忽必烈的大营已经秘密撤退,向着北方而去。
此时,襄阳城外的元军大营及樊城,只留下了部分士兵。
而元军大营和军帐之中,人员和物资已经人去楼空。忽必烈的大军,已向关外撤退。
第二天,杨浩与郭靖夫妇准备轻装前往元军大营,营救郭襄。刚要准备出发之时,忽闻门外哨兵前来报道:
“郭大侠,襄阳城外,元军大营,近几日没了士兵操练之声,看样子已经撤兵。”
郭靖、黄蓉、杨浩听后,不由心头一震。
杨浩心中暗想:打了三年的襄阳城,元军大营如今成了空营,竟然撤兵,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不会是其中有诈吧?
于是,忙派哨兵,为了避免对方使诈,郭靖忙吩咐哨兵。
“再探。”
哨兵领命,带着一小众人马,出城前往元军大营而去。四个时辰后,士卒一行人慌慌张张回到襄阳城。
“郭大侠、黄帮主,小的带人前去元军大营发现,大营中空无一人,只有些许营帐在此,人员及军备物资,全部不见踪影。”
杨浩一听,心中已有了答案,看来忽必烈还真是撤兵了。此次撤兵,他们会回蒙古大漠?应该不会吧?
难道直接前去走东路,攻打临安城?杨浩仔细在心中一番猜测,但只猜到了其一,未猜到其二。
此时的忽必烈大军,已然悄然逼近中都城。他们以为上次杨浩喝了蒙古毒酒,已经毙命,正准备抄杨浩的老巢,顺便拿下梦寐以求的居庸关,为他们攻打临安城守护后方,做好准备。
很快,蒙古大军撤兵的消息在整个襄阳城传开,百姓们一片欢腾,相互奔走相告,大家皆是开心万分,庆祝此番襄阳城的胜利,各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然而,作为守城之主的郭靖黄蓉夫妇,心里却很是惆怅,不知蒙古退兵,自己的女儿襄儿身在何处,这般想着,要寻襄儿就更难了。
为了避免元军使诈,会再次卷土重来,襄阳城的守卫一刻也没有松懈,继续观察一段时日,再做定论。
杨浩、李庭芝、郭靖夫妇在襄阳城中,难得有了一丝清闲,心情稍缓。众人围坐一堂,想着此次忽必烈退兵的虚实,及他下一步的部署。
然而,正在他们商讨期间,却得到了一个噩耗。
一位汴京而来的哨骑,神色慌张,跑进襄阳城,见着杨浩,急忙禀报:
“驸马爷,不好了,中都城失陷,元军攻入中都城,守城大将哲别,以身殉国。”
此消息一出,犹如晴天霹雳,杨浩惊得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没想到这元军真的退兵,是前去抄自己老巢去了。卧槽,这忽必烈太阴毒了。”
杨浩不禁为折迭这位城中守将的牺牲,感到心痛万分。更重要的是,如若中都城一旦失陷,那居庸关就彻底失去联系,首尾不能相顾。
居庸关和汴京就危险了。想到这里,杨浩不由得心中一阵后怕,捏了一把冷汗。
李庭芝及郭靖夫妇,看出了杨浩的担心,也是十分同情。
毕竟作为汴京之主的杨浩,为了襄阳城,将近半的兵力调来了襄阳,而自己的属地中都城、居庸关等地因兵力空缺,被元军钻了空子。
李庭芝忙向杨浩进言道:
“杨将军,看来元军的主力赶往中都,咱们要派兵前往,与您一同守卫汴京。”
郭靖此时,他听到自己的的师傅哲别已经牺牲,想起以前在蒙古大漠,哲别教自己射箭时的点点滴滴,突然眼眶泛红,落泪道:
“大哥,我愿率领丐帮弟子,助您一臂之力。”
杨浩见众人纷纷为自己建言献策,愿意投奔自己,心里很是感动,忙回道:
“谢谢大家了!”
想着居庸关此时危在旦夕,担心守将陆秀夫的和将士的安危,忙奋笔疾书,写了一封急报,下令吩咐哨骑:
“快,速速前往居庸关,将此信交于陆秀夫将军,让他速速放弃守城,带领士兵,回守汴京。”
哨骑领命,即刻前往居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