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听到此消息,惊诧当场晕厥。忽必烈万万没想到,自己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
自己在外南征北战多年,手上不乏精兵强将。倘若此事,自己带兵回往大漠,只有两个结局。
要么与阿里不哥争个你死我活,毕竟阿里不哥是自己的弟弟,自己身为兄长,蒙哥大汗尸骨未寒,他与弟弟同室操戈。
这是他不愿看到的,这样只会让整个蒙古不能同心,四分五裂。
要么便是臣服于新登基的大汗阿里不哥,到那时不但自己的兵权会被交出,也难保自身安全出现意外。
一时间,忽必烈有些进退两难,不知该如何是好。
正在这踌躇之际,他的属臣谋士张易看出了大王心中的忧虑,上前说道:
“大王,如今阿里不哥已然在漠北登基称汗,大王目前处于进退两难之境。此地开平,离漠北足有千里之遥。
不如大王,也在此地登基称汗。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忽必烈听着张易所言,心中有些犹豫。目前来讲,确实没有更好的方法。此次定然不能回去大漠,但为了自己日后的出师有名,倒不如自己也登基称汗。
略加思索之后,忽必烈答应了张易的提议。:
“既然如此,就暂且这样吧。吩咐下去,准备举办登基大典。”随后命人挑选黄道吉日。
两日后,晨曦初露,开平城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之中。
巨大的营帐连绵起伏,营帐外,身披铠甲、手持利刃的士兵整齐列队,个个身姿挺拔,神情坚毅,尽显王者之师的威严与力量。
营帐内,宗王、贵族、文臣武将齐聚一堂,目光皆聚焦在中央那高大英武的身影——忽必烈身上。
他身着华丽而庄重的锦袍,腰间束着镶嵌宝石的金带,身姿伟岸,面庞刚毅,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威严与睿智。
在众人的瞩目中,仪式正式开启。萨满巫师身着奇异服饰,手执法器,口中念念有词,围绕着忽必烈舞动,祈求长生天的庇佑与祝福,神秘的气息弥漫在营帐之中。
随后,贵族们依次上前,恭敬地献上象征权力与荣耀的洁白哈达,屈膝跪拜,齐声高呼:
“愿大汗万岁,福寿齐天,一统天下!”
那声音震撼着整个营帐,回荡在开平城的上空。
忽必烈端坐于高位之上,接受着众人的朝拜,他微微颔首,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风范,心中涌动着豪情壮志。
忽必烈在蒙古开平登基称汗,建元中统。自此,大蒙古便有了两个大汗。
阿里不哥得到消息,心中甚是不满。毕竟幼子守灶这是蒙古大漠自古以来祖上立下的规矩。
在先王大汗未指定汗位继承人时,都要依此规矩办事。
但他哪里知道,蒙古自古以来,反骨众多,面对大汗之位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听从规矩。
当年三伯窝阔台不也没有守规矩,把自己父亲托雷的汗位给占了吗,还招来了杀身之祸。
或许是阿里不哥天真了,毕竟忽必烈违背规矩在先。他心里愤愤不平,当下便命刘太平、霍鲁海行省于关右,约六盘山守将浑都海等,自关中进兵忽必烈。
忽必烈得到消息,迅速行动,调兵遣将,派廉希宪赴任陕西,平定阿里不哥在关中的党羽,还亲自率军北讨阿里不哥 ,在甘州、西凉等地展开一场大战。
与此同时,汴京城的杨浩迅速准备五万军马,带着陆秀夫、江南七怪等人,北上攻打居庸关。
塞北的狂风呼啸着,卷着漫天黄沙,扑向苍茫大地。居庸关在这昏黄的天色下,显得格外冷峻巍峨。
城下,杨浩率领五万兵马严阵以待,一片森然肃杀之气。
杨浩身着玄色战甲,身姿挺拔如松,跨坐于一匹乌骓马上,此时的他,历经数番战役,俨然如战神下凡。
身旁的军师陆秀夫一袭素袍,身姿清瘦,神色从容淡定。
江南七怪一字排开,柯镇恶站在最前方,虽双眼失明,但那股雄浑的气场丝毫不减,手中的铁杖重重地戳在地上。
朱聪轻轻摇晃着脑袋,手中的折扇开合之间,眼神却敏锐地洞察着周围的一切。
韩宝驹不停地抚摸着马鬃,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兴奋。南希仁双手紧握着他的扁担,沉默不语,只是那宽厚的胸膛随着呼吸微微起伏,散发着内敛的力量。
韩小莹身姿矫健,手持长剑。全金发则不紧不慢地整理着自己的兵器,秤杆在他手中被擦拭得锃亮。
城墙上的蒙古军见此情形,慌忙弯弓搭箭,一时间箭如雨下。
但杨浩的军队毫不畏惧,前排的士兵举起盾牌,紧密相连,形成一道坚固的防御,后排的士兵则迅速跟上,步步紧逼。
当大军逼近城墙时,杨浩大喝一声“进攻”,
五万兵马听其号令,勇往直前,直逼城门之下。江南七怪见状,也各施绝技,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惨叫倒地。
在这一番猛烈的攻击下,敌军渐渐乱了阵脚。而此时,陆秀夫在后方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局势,指挥着后续部队对敌军的薄弱之处进行冲击。
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城门终于在杨浩军队的强攻之下缓缓打开。敌军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最终,由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内斗,居庸关疏于管理,加上又有陆秀夫的一些建言,杨浩几乎没费多大功夫,便拿下了居庸关。
杨浩命陆秀夫亲自镇守居庸关,因为此地地理位置重要,是中都地区的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