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带着四名侍卫,默默退回了防守阵地鄂州。如今,这求和的贡品是送出去了,可他要亲眼瞧见忽必烈撤兵返回,才能放心离开,回到朝廷。
而此时在汴京城宫内,文天祥悄然得知,丞相贾似道使出了阴狠的招数,将汴京之主杨浩的父母杨铁心夫妇囚禁在了宫中。
他心系大宋,深知此时大宋与蒙古已然决裂,倘若再与汴京的杨浩结下死仇,大宋将会被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心急如焚,趁着丞相贾似道前往鄂州,不在宫中之时,悄然来到了杨铁心、包惜弱夫妇所囚禁的房间。
文天祥到来,守在门外的侍卫忙躬身行礼道:
“大人前来,属下参见文大人。”
文天祥忙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忙道:
“我奉丞相之令前来审讯杨铁心夫妇。”
那些侍卫闻言,接过银两,也不敢怠慢。
毕竟文天祥在朝廷为官多年,且为人正直,平日里对他们这些侍卫还算不错,也就不再为难,纷纷让开。
文天祥进入房间,杨铁心夫妇见突然有官员前来,心中心增略感恐慌和不安。
文天祥上前示意他们不要声张,压低声音道:
“我乃朝廷官员文天祥,拜见杨大叔。”
杨铁心夫妇听到文天祥这样称呼,心中倍感亲切,便忙轻声问道:
“文大人?可是前朝状元文天祥?”
对于文天祥杨铁心略有耳闻,毕竟杨铁心也是名门之后。
文天祥忙表明身份:
“正是在下,久仰杨大叔为人,听闻您乃名门之后,杨家将的后人,对吧?”
杨铁心听后,无奈地叹气:
“正是,杨再兴便是我曾祖父,如今我愧对于杨家列祖列宗。”
文天祥自幼对民族英雄诸如岳飞、杨家将等佩服万分,杨再兴是抗金名将,他心中感慨,为何忠臣良将之后,竟遭当朝宰相陷害囚禁,面临生死之危,心中甚是不甘与无奈。
“杨大叔,您儿子杨浩,我曾有过一面之缘,也钦佩他的为人。所以您在此,我会想方设法保护于您,您不用担心。
虽说目前宰相贾似道权倾朝野,但宫中反对他的人也颇多,请您安心待在宫中。如若有什么需要我带话出去,我可为您代劳。”
杨铁心夫妇听到文天祥这番话,忙躬身谢道:
“那就谢过文大人了。”
文天祥见说完这些,此地不宜久留,便躬身谢过,匆匆走了出来。
出门之后,文天祥一边走一边在想,自己定要想办法救出杨铁心夫妇,同时也要拯救大宋。
目前大宋这般状况,是万万不可在此多树仇敌。于是他便想到了同朝为官的李庭芝。
李庭芝一直在宰相贾似道手下做事,虽说对贾似道忠心,但他此人也是心系大宋的有为名将,对贾似道的独断专行也有一些不满。
文天祥快速来到了李庭芝的府上,此时的李庭芝,正与幕僚陆秀夫在府中,就最近大宋的局势共同商讨,他们心中也很是担忧。
如今蒙古两路夹击,攻打南宋,同时也为此次鄂州之战的求和之事忧心忡忡。
正在这时,忽见下人来到面前道:
“李大人,府外文天祥文大人求见。”
李廷芝一听,心中一怔,文天祥?他可是稀客呀。自己记忆中,虽与文天祥同朝为官,但两人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此次他突然前来造访,所为何事?忙令下人:
“带文天祥前来议事厅。”
然后与一旁的陆秀夫对视一眼,二人匆匆来到议事厅,等候文天祥。
文天祥进门便开门见山表明来意:
“李大人,我此次前来,乃是为朝堂之上,上次所议之事。”
李庭芝一听,心中很是诧异:
“那汴京之主杨浩之事?上次朝堂之上,文大人不是已经说好了对策吗?且如今形势来看,与文大人当时所说,情况吻合。幸好朝廷没有发兵攻打杨浩。”
文天祥回道:
“李大人,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如今,贾丞相将杨浩父母囚禁宫中,定会引起杨浩的不满。
虽然杨浩所占地域不算广阔,仅有三座城池,但此时我大宋朝廷正面临着蒙古这个劲敌,倘若再与杨浩结怨,那真是雪上加霜,势不可取。
我们也可以效仿东汉魏蜀吴,此时应与汴京结盟,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