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音如洪钟大吕,响彻朝堂,众臣皆躬身附和,山呼万岁。
这一表态让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大秦皇帝的下一任继承人就是扶苏,掐掉了一些心怀不轨之人不该有的心思。
在将咸阳城百姓观摩《侠客行》的诸般事宜妥善安排完毕之后,那翘首以盼的诸子百家大会之日,终是如约而至。
这段时日里,尽管诸多意想不到的变故横生,但诸子百家之人仍将全副心力紧锁于这意义非凡的大会之上。
毕竟,能拥有在这一统六国、雄踞天下的强大帝国跟前陈说自身政治主张的契机,如此机遇,可谓千载难逢。
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倘若自家的政治主张能深深触动帝国的统治者,对于其所代表的学派而言,无疑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犹如蛟龙得水,扶摇直上。
自诸子百家横空出世以来,但凡哪个流派获诸侯国青睐重用,必然能够如日中天,迅速崛起成为一时的显学。
法家,凭借其严刑峻法的铁血理念,曾在秦国大行其道,从而助推秦国崛起于乱世。
儒家,以其仁政和礼教的怀柔思想,也曾于某些诸侯国备受尊崇,声名远播。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亦在特定的风云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流派无一不是因被重用而蓬勃发展,直至当下,仍是威名赫赫的四大显学之一。
更何况而今面对的乃是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其中潜藏的益处更是超乎想象,如同深不见底的宝藏,诱人至极。
毕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此乃所有诸子百家之人内心深处的隐秘渴望。
往昔,各国纷争不断,局势混沌不堪,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于有限的几个诸侯国中苦苦寻觅机会。
而如今,天下一统,有了这般能在整个帝国层面尽情展示并推广自家学说的绝佳契机,他们岂会轻易放过。
那些对秦国未存仇视之心者,满心渴盼能够在这崭新的大一统帝国中建功立业,实现自身的壮志抱负与高远理想。
而那些对秦国有异心之人,同样渴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悄然打入秦国内部,妄图为自家流派谋取私利,甚至暗中搞破坏,妄图掀起一番惊涛骇浪。
不管是嬴政也罢,扶苏也罢,他们心中皆如明镜一般清晰,诸子百家之中并非所有人都与他们同心同德。
然而,帝国初建,骤然吞并了数倍于自身原有领土的广袤大地,急需大量身怀奇才异能之人参与治理。
只要是真心为帝国着想的贤才,些许异心暂且无需过虑。
若有人胆敢做出有负于帝国之事,一经察觉,定当雷霆出击,坚决铲除,绝不手软。
而这关乎全局、举足轻重的一切事宜,毫无保留地全部交付到了扶苏的肩头,由他来精心组织安排。
始皇帝为了让扶苏能够毫无掣肘、随心所欲地施展拳脚,干脆龙行虎步地前往那尚在紧锣密鼓施工、尚未完工的阿房宫暂作回避。
他不单将举办诸子百家大会的场地任由扶苏全权调配,更是将所有与之相关的权力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地全部交予扶苏,真正做到了毫无保留的彻底放权。
始皇帝深知扶苏的能力超凡脱俗,品性高洁无瑕,坚信他能够游刃有余、妥帖周详地处理好这一关乎大秦未来命脉的重大事务。
在临行前,始皇帝目光如炬,对扶苏语重心长地说道:“吾儿扶苏,此次诸子百家大会犹如一场风云际会,关乎我大秦未来的兴衰走向,朕信你有足够的智慧与魄力将其操办得尽善尽美。”
扶苏神色肃穆,恭敬地行礼,眼中满是坚定不移的光芒,犹如寒夜中的星辰熠熠生辉:“父皇放心,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哪怕粉身碎骨,也不负父皇所托。”
始皇帝豪迈地拍了拍扶苏的肩膀,那掌力犹如千斤之重,蕴含着无尽的信任与期许。
随后,在众多侍卫和随从的前呼后拥之下,始皇帝龙袍翻飞,阔步离开了咸阳宫,向着那宏伟壮丽的阿房宫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