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的王爷,是黔阳王皮熊,蜀王世子刘震,庆阳王冯双礼的儿子,十岁左右的冯昌庆。
还有一个,是汉阳王马进忠的儿子,参将马自德,是朱皇帝的骑兵营大将。
其他的异姓王,晋王李定国,在湖广常德城,替朱皇帝对阵洪承畴,继续打天下呢。
巩昌王白文选,在缅甸的阿瓦城,替朱皇帝镇守缅甸的土司土鳖。
至于福建的军阀,海盗集团头子,延平郡王郑成功,就没有来过大西南的明室朝廷。
秦王孙可望,前年的时候,就降了满清,自然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接下来的,就是大明朝廷的国公爷,受封的有一大堆,但在场的却是没多少。
为首的黔国公沐天波,临国公李来亨,益国公郝永忠,靖国公袁宗第,卫国公胡一青,开国公赵印选。
其他的国公爷,广国公贺九仪在广州,淮国公马宝在阿拉干,叙国公马惟兴在缅甸美德城。
荆国公王光兴,宁国公王有进,都在四川夔东府,统领他们的军队,等待大明兵部的改编。
还有一些国公爷,则是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少了一大堆。
最后的一大坨人头,则是侯爵和伯爵,那就更多了,现场就有几十人。
更多的人,则是在外领兵镇守,或是满清入侵朝廷的时候,死的死,降的降,跑的跑。
“我尼玛”
“国公遍地走”
“侯爷,总兵多如狗”
“军阀藩镇化,朝廷滥封赏”
“该死的朱由榔,不乱才怪,不亡都没天理啊”
坐在龙座上的朱皇帝,手里捏着一份勋爵名单,目露寒光,盯着下面的一大堆勋贵,嘴里喃喃自语中。
该死的永历朝廷啊,勋贵爵位太多了,朱皇帝都懒得看名单,一个个去对应认人了。
旁边的刘皇后,听到朱皇帝的嘀咕后,眉头一挑,茭白的素手,更是死死拽紧自己的凤袍。
朱皇帝的册封诏书,她瞄过几眼,自然晓得里面的一些东西,十分炸裂啊。
在广州城的时候,朱皇帝专门开过一次小廷议,召集了昆明的留守官员。
就在那一次,朱皇帝下令礼部尚书程源,左侍郎扶纲,把以往各个朝廷的勋爵,都好好捋一遍。
但是,等朱皇帝回师,真正看到名单的时候,头皮都炸裂了,难以置信啊。
弘光朝廷的时候,包括袭封爵位在内,公侯伯爵位,朝廷一共封了27个。
隆武朝廷的时候,也有不少,一共册封了33个。
邵武朝廷的时候,在位的时间最短,仅仅一个多月时间,但也封了2个。
永历朝廷的时候,那就不能看了,夸张的不得了,合计封爵358个。
亲王有3个,郡王有5个,国公侯爷,伯爵总兵,那就是遍地走了,跟街上的流浪狗似的。
要知道,朱明皇室的老祖宗,开国的时候。
朱元璋也就封了60多人,其余的80多人,都是死后追封的。
开国三十六家勋贵,仅仅6个人获封公爵,28人获封侯爵,2人获封伯爵,非常稀少珍贵啊。
所以说,朱雍槺皇帝,心中悲愤啊,这他妈的,永历朝廷,要是不亡的话,那就没天理了。
“咳咳”
环顾整个皇极殿,庄严肃穆,待群臣站好位置后,寂静如斯,显得格外的宁静。
沉思半晌后,龙座上的朱皇帝,重重的磕了两声,清了清嗓门。
他知道,下面的大几百号人,都在等自己的表演,或是等朝廷的封赏,制定新朝里的各项大事。
“临朝之前”
“礼部的程尚书,左侍郎扶纲,都察院的邬御史”
“他们劝说朕啊”
“说这种正统的大朝会,朕身为大明天子,顶盔掼甲,腰挎大砍刀,有点不合时宜”
“有悖朝廷之礼仪,有失君王之儒雅,尊荣”
没错,朱皇帝的第一次大朝议,礼部准备了很长时间。
特别是礼部的两个大佬,没一个是傻帽,知道大朝议的重要性,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大意。
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朱雍槺这种皇帝,一言九鼎,杀伐果断,新朝肯定很多新政变化。
所以说,程源和扶纲,就找到了御史,想一起劝谏朱皇帝,注意一些礼仪和外在的形象。
太吓人啊,古往今来,有几个正统皇帝,是穿着甲胄,挎着大砍刀上朝的啊。
在他们的印象里,三百年来,大明王朝,估计也就是,开国的太祖朱和尚,靖难皇帝朱棣,才会穿甲胄上朝。
但是,那两个都是杀皇啊,朱和尚直接砍了一半的文臣,朱棣就更不用说了,屠了一大批建文帝的旧臣旧将。
如今的朱雍槺皇帝,如果身穿甲胄,拎着大砍刀,满朝的文官,都会喷死礼部和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