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大家觉得还有点可惜的是,凡是东州优秀能干的区委书记,都留不到东州。
东州的论资排辈太严重了,尽管优秀,但前面总有几个老资历,直接越过担任市领导,很容易引发一些问题,所以只好提拔到外市去。
宫之奇叹息道:“老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能干的都走了,留下的都是些水平不行的。”
刘书华说道:“是啊,这几年走了三个了,锦绣市的云秀川书记,梦云书记,现在余治泉又走了。”
叶子枫听说过云秀川,他在锦绣的干部口中名声极好,也是个有前瞻目光,手腕硬,魄力足的干部。
他最经典的一次操作,是全国普查基本农田。
那时刚有粮食补贴,大家以为是要确定下数量来,以后不用年年报了,直接发放补贴。
所以不管是市里,还是区县,还是乡镇,都把这个数报得足足的,甚至加了很多的水分。
但云秀川当时力排众议,非要减少上报数量。
为此,他和当时的锦绣市市长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
锦绣市市长认为,第一,如果不如实上报,将来被查实,风险极大。
第二,如果不报,那这些补贴的转移支付,国家和省、市就不会给你,但你却不能少了农民的,这些钱到时统统都要锦绣财政出,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这些钱,是年年有,将来会给财政增加很大的负担。
云秀川召开常委会,表明如果出问题,属于他个人独断专行,会议纪要上明确写明市长等人强烈反对,将来这些事,是市长的护身符。
事实证明,云秀川看得比较远,也比较准。(当然,这是局部利益)
上报以后,国家随即出台了耕地红线,基本农田禁止搞一切建设。
这下很多区县都傻了眼,有些乡镇,甚至连山头、滩涂和水塘都报成了基本农田,想搞点建设,到处没有能动的地。
随着房地产的热度越来越高,锦绣市占尽了便宜,他可以不用拆迁村庄,除了拍地建住宅,还有大片的耕地变成一个个工业园。
几年下来,锦绣市的工业产值一跃成为全市第一,不但遥遥领先,而且还在加速。
锦绣市的整个框架一下被打开,横平竖直的道路贯穿其中,在某次评比中,获得了全国乡村路网建设的前三名。
跟这些对比,那点粮食补贴显得微乎其微不足挂齿。
不过,在当年拉开框架的过程中,云秀川也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和指责,说他好大喜功,面子工程,八车道的路空荡荡的,只能赶驴车。
但随着他的离开,锦绣市发展日新月异,大家又开始怀念和钦佩起来。
一个地区,如果有幸摊上一位好领导,确实是一个地方的福气。
直到现在,整个锦绣市仍在吃云秀川留下的红利。
对于这些,朱迎只是简单说了几句,她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孙瑜能不能接上东湖区的书记。
换届时,朱迎和孙瑜都属于全市的年轻女干部,朱迎比孙瑜大三岁,算是同龄人。
当时的职务也差不多,一个是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一个是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
两个区当时也差不多,精华在换届后的第一年是完全可以和东湖比肩的,甚至有不少工作都是力压东湖的。
可是短短一年,两个区、两个人的距离越拉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