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本人还以为听错了,反应过来真是他啊,不行,他得找地方藏起来,免得曹操这狗贼又来了。
刘备惋惜不已,准备让赵云去找找这位神医的下落。
和刘备相同打算的孙权也是这般想法,养一个大夫他也养得起,若是能让医书传下去,到时候他的名声也会好很多,有得赚。
曹操呢,倒是非常气闷,他又不傻,光幕都这样说了,而且还提到了另外两个神医的名,至于这华佗,滚滚滚,眼不见心不烦。
荀彧也暗暗松了口气,如今舆论对他们并不好,可别再闹出新的事情来了。
{关于青囊书的丢失,存在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华佗在狱中,将青囊书交给了狱卒,只是狱卒怕受到连累不敢拿,华佗一怒之下讨来火将书烧毁了。
第二种说法,华佗将书交给了一个姓吴的狱卒,这个狱卒很高兴能把书传下去,但他 妻子认为学医无用,就将书烧了。
至于第三种说法,青囊书是在传承中没有得到妥善保管而丢失的。}
祖辈们都感到惋惜,这可是神医留下的医书啊,不管是什么原因丢失的,都不是好消息。
华佗连忙唤上弟子收拾东西,嘴上也没饶了曹操,骂骂咧咧的打包行李,“说来说去,罪魁祸首就是曹操,遇到他简直是霉…”
小弟子忍不住擦汗,脸上又很是纠结,师父啊,你可别说了,要是被正主听到骂他,你又要惨了诶。
华佗的夫人也跟着收拾,一边劝,好歹把华佗的火气给摁下来了。
{4、西晋《竹书记年》的竹简。
《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魏国的史官合力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先秦历史的一手资料。
西晋太康年间,这本书被盗墓者在魏襄王的墓中发现,然而经过八王之乱,原始版本的竹简遗失,只有整理后的传抄本流传下来。
由于书中和其他史书上的记载有出入,加上书中的思想和内容和儒家思想大相径庭,不被后世的儒家接受。
战乱再加上和正统儒学相驳,收藏的人很少,到宋朝时期,传抄本也不见了。
现存的都是经过后来的学者们多次传抄和重新编辑的版本。}
先秦时期的百家,看不惯儒家成了正统,这一次他们也要当正统。
孔子很心累,他所处的时代,诸子百家学术派别众多,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学说,看不惯别派的思想是正常的,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派别立说了。
魏襄王:??他大爷的,他都等不到后世就被盗了?还把他的竹简搞丢了?还有这些后世的儒家,他都没嫌弃那些儒生,结果反而嫌弃他的书?
气头上的魏嗣,他还要让史官继续写,再多抄几本,到时候他弟弟、儿子、孙子的墓里也放上,看会不会再搞丢了。
至于秦汉朝代的皇帝们也在考虑,要不他们去把这魏襄王的墓保护起来,或是提前开了把书拿出来保存?不然万一再遇上盗墓贼,不就愧对光幕叫他们提前知道了吗?
{5、东晋的《兰亭集序》真迹字帖。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全文一共28行,有324个字,记录了永和九年王羲之与41人宴集的情景。
其书法价值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如今这篇序文也被选入高一的语文课本,也是学生们的必背的课文。}
祖辈们忍不住笑出声来,这背书他们都能想到后世的学生娃娃们深仇大恨的模样了。
老祖宗们也是知道的,后世的大白话和他们时代的古文还是有区别的。
王羲之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光幕心情有些复杂,所以想来是真迹丢了,但内容还是传到了后世,所以后世的孩子们才要学吧,虽然背他的文章他也很高兴,但他也怕这些娃娃背着背着就‘问候’他老人家了。
王羲之的儿女们倒是很高兴,但一想到这是说丢失的文物,所以真迹丢了,大家的心情就沉重了,可到底是怎么丢的呢?
“这究竟是那个蠢货弄丢的?简直是浪费啊。”李世民痛心疾首啊,怎么就丢了呢,他都还没见到真迹,此时真是心痛得无法呼吸了。
{根据记载,在王羲之去世后,他的后代将其当作传家宝珍藏。
不过在传承至第七代孙时,他出家了,就将兰亭序带到了永欣寺传承给弟子辩才。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很喜欢啊,到处搜罗他的书法作品。
据说,李世民多次问讯了辩才才知道兰亭序的下落,虽然辩才屡屡否认,但还是被李世民智取到了。
李世民就将临摹本赐给了近臣贵戚,至于真迹则是陪葬在昭陵,也可以说是真迹丢了}
各朝观众也算是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看得出这唐太宗是真爱了,但依后世考古的情况,可能啥时候会出土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