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楚容朝在朝堂上,正与大臣们激烈地讨论着国事。
退朝后,楚容朝疲惫地回到御书房。她刚坐下,谢清砚便拿着一叠奏折走了进来,“陛下,这是各地加急送来的奏折,情况不容乐观。”
楚容朝接过奏折,仔细翻阅着,脸色愈发凝重,“谢爱卿,你有何看法?”
谢清砚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如今四国统一,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这些奏折中所反映的问题,正是各方势力在试探陛下的态度。依臣之见,此时正是整顿朝纲,重新安排四国朝臣的绝佳时机。”
楚容朝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谢清砚,“爱卿详细说说。”
谢清砚向前一步,神色坚定,“陛下刚刚登基,新朝初立,下面的朝臣大多激动不安,心思各异。”
“此刻处理这些问题,利大于弊。一来,可借此机会杀鸡儆猴,树立陛下的威严;二来,能顺便拔除那些贪官污吏,将陛下信得过、有才能的心腹安排上去,稳固陛下的统治。”
楚容朝屈指敲了敲桌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谢爱卿,你当真是朕最好的肱股之臣。有你在朕身边,朕安心不少。”
谢清砚苦笑一声,连忙行礼,恭敬道:“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为陛下分忧,是臣的职责所在。”
楚容朝靠在椅背上,思索良久,“此事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谢爱卿先去拟一份详细的计划,列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人选,明日早朝后呈给朕。”
“遵旨。”谢清砚领命退下。
待谢清砚离开,楚容朝揉了揉太阳穴,疲惫之感涌上心头。
这一场朝堂的变革,必将掀起惊涛骇浪,稍有不慎,便会危及新朝的根基。
但她也明白,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只有将朝堂彻底整顿,才能真正实现四国的融合与稳定。
此时,御书房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楚容朝抬头,只见宿羡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参茶走了进来。
“陛下,处理国事也要注意身体。”宿羡之将参茶放在桌案上,温柔地说道。
楚容朝看着宿羡之,心中的疲惫瞬间消散了几分,“羡之,你怎么来了?”
宿羡之微笑着,“听闻陛下退朝后便一直在御书房,未曾休息,臣侍放心不下,便煮了参茶送来。”
楚容朝端起参茶,轻抿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流淌至全身,“还是羡之贴心。今日朝堂之事,想必你也有所耳闻。”
宿羡之微微点头,“臣侍略知一二。陛下,臣侍虽管不到朝堂之事,但也明白陛下的难处。无论陛下做何决定,臣侍都会在背后支持陛下。”
楚容朝伸手握住宿羡之的手,“有你这句话,朕便有了底气。”
两人相视而笑,一时间,御书房内弥漫着温馨的气息。
然而,这份温馨并未持续太久。第二天早朝,当楚容朝提出要重新安排四国朝臣,整顿朝纲时,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一位老臣率先站出来反对,“四国刚刚统一,人心不稳,此时大规模更换朝臣,恐会引起动乱。”
“是啊,陛下。”又有几位大臣附和,“朝中大臣皆为四国栋梁,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怎能轻易更换?”
楚容朝看着这些激动的大臣,神色平静,“诸位爱卿,朕明白你们的担忧。但如今四国统一,旧有的朝堂格局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若不及时整顿,如何实现四国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