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喻没去理会那些尔虞我诈的事情,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没把陈师兄放在申报的课题组里,是乔喻很笃定,他这次国自然的申请必然是过不了的。
除非审核专家脑子真进水了。
今天他要是申请一个证明黎曼猜想能过审,以华夏科研界目前的实力,明天什么ns方程,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杨米尔斯理论…
等等这些让人看了就觉得高大上的命题,怕是都会出现在国自然基金的审核组的案头。换谁,谁会不烦?
所以只要负责审核他项目的老师理智尚存,大概看过他的申请之后就丢一边去了。
唯一让乔喻没想到的是,向国自然提交个项目申请,也能在华夏学术界引发热议。
只能说华夏学术界一天天吃饱了没事做的人还是很多的。
早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应该早些一头扎进学术的大坑里。
如果早两年崭露头角…不对,乔喻回忆过去突然发现其实早一些他可能也露不了头。
因为他刚上初一的时候,他看黎曼几何方面的内容还觉得很晦涩,挺难懂的。到了初三再回头看那些内容,突然就能很轻松的理解了。
这大概能说明初一、初二那两年他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那个时候的大脑还不足以承担如此高深的知识。
但现在不同了,脑子终究是越用越灵活的。
随便给陈师兄打了打鸡血之后,乔喻便心安理得的将部分验证任务交给陈卓阳。
之所以乔喻会觉得自己想到的证明方法很蠢,就在于其证明过程要很有耐心的不断分析、试错。
比如模态路径与对称性验证,就是通过验证所有模态点是否集中于模态路径Γ,来验证零点的对称性。
如果已经发现所有点都严格分布在路径Γ上,且对称性条件满足,就可以直接得出黎曼猜想的结论。
当然如果验证结果出现局部偏差,也可能发现模态点无法集中的情况,但不要紧,接下来还能用模态卷积、模态密度这些方法从全局来分析。
总之,只要黎曼猜想是正确的,这么多方法总有一种能把结果验证出来。
毕竟实验室那些非线性数据的问题都能解决,没道理这么简单的数论问题解决不了。
他需要做的就是给数论与模态空间的映射做精准定义。比如如果最终是用模态密度解决问题,那就要精准建立模态密度函数pm与素数计数函数π(x)之间的等价关系。
说起来虽然挺麻烦的,但乔喻第一步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无非就是看最后什么方法有用,然后再多推几条定理的事情。
数学题就是这样,没有方法的只觉得时候千难万难,毫无头绪。
但只要能找对方法,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如此soeasy,全世界数学家追求的也恰恰就是这种soea(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