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想问世民兄为君之道。”
李世民心中一震,看了看江源,这话不大好说啊。
“你说实话,我也想听。”
李世民拱了拱手:“为君之道,重中之重乃是要深谙选贤任能之理。倘若君主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便拥有最为精妙绝伦、堪称完美无瑕的国策方略,然而在具体执行之时,如果未能任用合适之人去推行落实,那么在实际施行之际必然会偏离正轨,难以得其要领和精髓所在,最终导致所有的良策美意都化为泡影,变得徒劳无功。毕竟再好的政策规划若没有得力之人去操作实施,也不过只是纸上谈兵罢了,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对于一位英明睿智的君主而言,能否精准地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贤臣能吏,并委以重任,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乃是关乎国家兴衰荣辱、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大乱之后,又如何实现大治?”
李世民看了看江源,才答道:“经历过战乱之后实施教化相对容易些,就好比饥饿之人对于食物会更容易接受一样。如果作为君主能够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对前朝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和不良政策予以纠正和改革,坚决贯彻并践行“以静求治”这一理念所倡导的去除奢华、节省开支的原则;停止武力征伐转而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广泛传播恩德并且施行恩惠于民的政策;减轻百姓们沉重的徭役赋税负担,那么必然会使得朝廷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民众也将会像回声响应原声一般积极响应君王的号召与举措,如此一来,无需急于求成便能迅速取得显着成效。待到中原地区得以安定繁荣之后,边远地区的人们自然而然便会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了。。”
“昔日文帝杨坚登基,不也是厉行德政,谁料两世欲亡?”
李世民默想片刻后:“只可惜还差了一着,否则隋室将可千秋百世的传下去。”
“差在何处?”
“选君!”
“江总管为何摇头?”
江源好整以暇笑道:“看来,都认出我了啊,小鱼,下次换个装扮,你好好想想。”
“好嘞,爹。”
“刚才李世民的答案,若是一时为君,倒也没有大错,但却有致命的问题,就拿杨坚来比吧,李世民你大约能做到杨坚的程度,但也不会超过他太多,你们信不信?”
江源这话说出,无论屋中众人,李世民本人还是秦川都点头认同。
“好,那么李世民,你怎么保证你能选出下一任是明君?你怎么确定你生出一个明君?杨坚难道晚年昏庸了选了杨广?还是你能保证你晚年不昏庸?这都归结在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上,把江山寄托在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上,就是儿戏!李世民,如果你是这样认为,我都不会选你。”
江源说完后,李世民的眉头皱了起。
秦川忽然道:“江总管刚才说一时为君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刚才所说的,基本上都要靠人足够的贤明和智慧,但这世上人是多变的,不可控的,所以结果也是不稳定的,李世民,如果你能想出一个能让王朝延续千年万年的方法,我都可以支持你。”
“王朝千万年?那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我这里就有办法,但我不能告诉你。”
秦川愣愣的看着江源,她想不透是什么办法能够打破王朝兴衰的规律,但如果真打破了,慈航静斋怎么办?
王朝不更迭了,慈航静斋就没用了。
师妃暄,也就是秦川陷入了纠结中,她个人是希望有这样的办法的,但师门的利益却不希望有这样的办法出现。
难道以身饲虎?
李世民皱着眉头走了,他要想出办法,就相当于得到了半个天下,而且让李家千秋万载,这太重要了。
师妃暄正想转身离开,忽然肩膀被抓住了。
“陪我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