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跟他上午看到的薛三不大一样呢?
今天上午的薛三……嗯怎么说,虽然高深莫测但让人有点摸不清楚头脑,只能说是大智若愚……
李琮看了他一眼。
“听不懂?”
“也……也不……”
“听不懂就对了,这都是天地自然的道理,你以前从没接触过,听不懂也很正常。”
“回去慢慢想想,就懂了。”
于是张孝嵩回去想了一晚上,临到天亮的时候,他感觉自己隐约摸到了天地自然的一些边角料。
好像真是这样的,只是之前没有人用这样的方法解释,但用薛三的办法套进去还全通,果然是天地自然的道理。
他想接着听,但他还得在海州各处督检灭蝗,巡完了就要回京复命,实在不能在桥东村多加逗留。
再多待一日吧。
张孝嵩对自己这样说。
再多停留一日,再多看看多走走,把能学的都记在心里,也不无裨益。
于是第二天一早,一夜没睡的张孝嵩便出门去找薛三郎,准备跟他说自己还要住一天。
结果扑了个空,薛三郎家铜将军把门,郯王的住处也是空空荡荡。
人呢?!
“你找大壮啊?”
一早起来打猪草的宋大波看张孝嵩在薛家门前转圈,便好心地给他指路。
“你来晚啦!这个点儿他和谭大郎他们早都去山上跑圈啦,你想找他得再早一个时辰……”
再早一个时辰?
张孝嵩掰手指头算了一下。
那岂不是起的比鸡早多了?!
昨天他们几点歇下的?亏他在床上辗转反侧烙了一夜的饼,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没想到竟然赶了个晚集!
没办法,张孝嵩只能自己去市集吃早饭,因为隔壁波叔说薛三跑完圈还要去巡视油坊和酱园。
当然饭他也是在那边吃的,这两处张孝嵩不好都跟着,只能再找机会跟薛三郎谈。
结果吃完了早饭他还是没找到薛大壮,村口河边的婶子们说他拉了几大车菽子去县城了。
虽然婶子们喜欢这位长相俊俏的御史大人,但要说起远近亲疏,婶子们的心还是偏着“仨儿”的,马上七嘴八舌开始给宣扬仨儿今日的壮举。
“仨儿那娃子仁义啊!早上在村口听说周围有不少地方旱了,仨儿拉了几车菽子就往外走,说要捐给县里赈灾!”
“五车!整整五大车!说之后还要送,我瞅着这是往100石走了……”
“何止100石!仨说要捐500石!仨儿说把这两年的俸禄连通贵人的赏赐都捐了,唉,我就是这娃子……”
张孝嵩:……
张孝嵩都听傻了。
不是,500石的粮食,就这么捐了!?
虽然五谷里菽的价格最低,可遭不住500石这个数量,这都快捐出一座小粮铺了吧!
一想起粮铺,张御史的眉头就微微锁紧。
这次监察御史出京,除了要督促各地官署灭蝗,还兼有要巡查赈灾、察访灾地粮价的任务。
张孝嵩来海州的第一站并不是桥东村,而是海州城的刺史府。
但张刺史本人对于灭蝗早有心得,他一力组建的找水队给海州各处都添了不少新井,又征发徭役去河滩灭虫,因此海州本地的蝗灾并不算特别严重。
但河南道、江南东道和淮南道都遭遇大旱,米粮涨价是无法避免的。海州虽然蝗情还不算严重,但城里依旧是人心惶惶,粮价见了风一样的往上窜。
越是这样,城里的一些粮铺子反而闭起店门,开始囤积居奇。
张孝嵩进海州城的时候,穿的的是常服,长随和他两人牵着马,正好看到路边一家粮铺换了新的牌价。
张孝嵩过去查看,结果只一眼,气得差点当场升天。
只见这价牌上的价格已经比平时翻了四翻,达到128文一斗的高价!
“你这秫米,要价也太高了。”
张孝嵩指着牌价骂道。
“哪有人吃得起这么贵的秫米?!”
粮铺的伙计朝他翻了个白眼。
“你吃不起,总有人吃得起。”
“再过两日,连这个价都算便宜的呢!”
说着,他当着张御史的面,把价牌上的“捌”涂了,又重新写上了一个“玖”。
张孝嵩:……
张孝嵩这个气啊!这辈子都被受过这样的挑衅,恨不能当场拔刀砍人。
可这海州城里并不是一家粮铺这样,据说城中最大的两家粮铺许马两家已经达成了协议,谁也不肯先把粮价降下来,而且每日卖粮的数量越来越少,越发引得城里粮价疯涨。
刺史府,张说看着下属送来的报文。
“我看他们就是皮痒,想吃一顿本官的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