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村是个什么地方?桥东村是个正在努力抗旱抗蝗灾的地方。
一进入夏天, 海州的天气便越发炎热,原本应该有的春雨迟迟不来, 一直拖到了初夏, 依旧是天天烈日当空。
这种情况,就算是不甚擅长农事的张说张刺史也知道,今年怕是要大旱了。
好在之前他早有准备, 派人参加了桥东村的找水班, 培养出一批有找水经验的工匠。
这批人现在被张说排至海州全境,逐乡逐镇的排查, 遇有旱情严重的就地帮忙打井。
郯王李琮也参与帮忙, 他在748的指导下锻出了一套简易的打井工具, 纯钢钻头, 比用镐头挖井省时省力, 大大提升了找水的效率。
但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找到水源的, 有些地方便是地下有水也挖不穿地表的厚岩。
李琮跟着挖井队走了几次,深感农人种地的不容易。
可有什么办法呢?种田原本便是靠天吃饭的行当,要是一年下来风调雨顺那就要感谢苍天, 旱涝交织才是生活的常态。
回到桥东村, 李琮先是在后山冶铁场闷了几日, 闷不住了他便找上748, 问它有没有避免天灾的办法。
748诚实地摇头。
“没有。”
“这事儿现在你就甭琢磨了。人类要在千百年后才可能拥有借力打力的能力,但也就是借力打力,直接控制天气是不可能的。”
“连你也做不到吗?”
李琮十分失望。
他以前住在宫中, 每年开春宫里虽然也会举办劝农劝桑的仪式, 但那也就是一种仪式, 他从未直面过真正的农人, 正视他们的辛劳与苦痛。
可当他看到干裂的土地、枯萎秧苗, 看到百姓脸上的绝望和麻木,说没触动是不可能的,现实的冲击感可比书本上的文字强的太多。
于是李琮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炼钢炉里,他希望铸出更便利的工具找水,有了水井便能灌溉农田。
但现实告诉他,工具不是万能的,即便他舍得用最优质的铁矿,但打不穿就是打不穿,拼上命去也没有水。
所以还能怎么办?还有什么办法能抵抗天灾吗?!
“倒是有。”
748盯着李琮忽然亮起的眸光,一板一眼地科普。
“深耕、消杀、灭虫,也许能减轻一些旱灾之后的虫患。”
“如果是发了大水,那灾后的救助和消杀同样重要。要告诉大家不要食用水里的死鸡死鸭和其他牲畜,要饮用烧开的水,要及时处理尸体,务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瘟疫爆发。”
李琮点头,将748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然后他又问。
“你说的这都是灾后的要点,那我们能不能在灾害发生之前做点什么,田里的秧苗真的救不了了吗?”
748摇头。
很遗憾,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毕竟大唐现在的主要作物都不是抗灾种,耐干旱能力一般般,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之年就真没办法。
除非……他们漂流到美洲后,能把更能救命玉米、南瓜和土豆给引种回来。
李琮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生于皇室,察言观色那是天生的本能。
他很快注意到748的欲言又止,这说明并不像之前说的那样毫无办法,只是对方心有顾虑,不好开口。
李琮一下子就想歪了。
早听说薛大壮的师父是为世外高人,使用仙法将原本浑噩的徒弟开了窍,这才有今日奇巧神思的薛三郎。
那师父既然能给薛三郎开灵窍,说不定也是教了一些仙法给他的,只是这仙法使出来怕是要支付代价。
薛三郎是个很有慈悲心的人,从不计较金钱或者名利的得失,许多别人当做传家宝的东西他说送就送了,而且还是无偿教授给所有的人,不分贵贱。
能让他开不了口的代价肯定不是金钱名利,多半是气运、福德,甚至是性命。
一想到这个可能,李琮就不吭声了。
他虽然同情那些农人,但也不可能为了他们让薛三郎受损伤,毕竟在李琮的心中,朝夕相见的薛三可比那些偶然遇见的农人亲近多了。
农人遭了灾,自有本地官府赈济,再不济他会上书父皇,让朝廷派人去救助灾民,总不会全都饿死。
但要是薛三郎没了……那可就太可惜了,大唐痛失英才!
李琮正想着呢,忽听一旁的薛三郎说道。
“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嗯?!
李琮抬起头,正对上薛三郎一双意味深长的眼,不知道为什么,他本能地打了个哆嗦。
不过李琮并没有在意,他现在全部的注意力都被748的话牵引了,赶忙问道。
“什么办法?”
“出海,去寻找新的粮食。”
748终于图穷匕见。
不过它还是高估了李琮的知识面,只见郯王抓了抓头,一脸懵懵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