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穿越的原因,苏洵自小就十分聪慧,五岁时逐渐觉醒前世记忆。
记忆觉醒后,苏洵就渐渐少莫寡言,归于平淡,从此在外也逐渐名声不显。
时光飞逝,八岁时一次过年祭祖,苏洵偶然发现族中森严祠堂的后院,有着一座青黎堂,问了家中老仆,得知里面是一众苏氏族老隐居所在。
并且就在青黎堂西侧两公里外,还扎有一座军营,听说里面驻扎着自家苏氏东房,直属最精锐的三千悍兵,来护卫祠堂安全。
如此多的护卫,如此安全的地方,苏洵认为这里也当是自己习武读书的风水宝地。
当日祠堂祭祀完毕,回到东房大院府邸后,苏洵就立刻禀明苏母,想在青黎堂西侧起一座两亩地大小的木质庭院读书习武。
母子连心,开始时候苏母并不同意,但是没多久,受不了苏洵坚持,不得不遂了他的心意。
于是苏洵就在青黎堂西侧数百米开外,依着山中景色秀丽平坦之处,起了一栋两亩地大小的一进式木质精细小庭院做了东房别院,平时在内读书习武。
木制庭院每日有着苏母命人送来,练武所需的特殊吃食。
院中有管家安排的数位小厮照顾起居。
周围还另有数位府中安排的能人异士守卫,此地又比邻青黎堂。苏洵身为苏氏东房嫡长子,想来没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木制小院没有名字,本来想取个雅名,后来想想,还是感觉无名才安全。
自从搬进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小庭院,苏洵索性夜晚连家也不经常回了,在这木质庭院中安心苟了下来。
每次在庭院里看着远处的青黎堂和苏氏军营,苏洵满满的都是安稳感。
平静的生活,也让苏洵重新感觉到了前世生而为人的安逸生活,不得不称赞一句“舒服”。
虽然住在了苏家最安全的地方,不过苏洵明白,这个世界还是太危险了。
苏家也只是世家最底层的寒门,不可能永远都能护住自己。
为人处世,永远都是靠人远不如靠己,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正的安全。
未来如果遇到危险,也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有反抗的机会。而不是白白的流血牺牲,留下遗憾,或是被人当做交换的筹码,随意丢弃。
未雨绸缪下,兔子急了就不是只能咬人了。
等顺利继承了苏家东房,不论世间谁想要动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打不过也能扎他一嘴血下来。
明白这层道理,苏洵就在这山中无人打扰的木质庭院,夜晚读书,白天习武,不论雨雪,从不敢懈怠。
得空时才回东房的大院宅邸陪苏父苏母吹牛聊天,汇报功课。
讲些山中见闻,要些练武资源,虽在外名声不显,家中旁人确不敢轻之,就这样一晃便过了十年。
在这世道,十年的清净安稳,羡煞旁人。
此世超凡显世,世家大族死后魂魄有机会入家族福地,享香火祭祀,得另类长生,故此世晋朝风气也如前世的魏晋时期,家族观念极重。
家事重于国事,家人重于国人,同族之间少了许多算计,多了几分真诚。
个人于家族,经常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家族若出杰出子弟,在子弟间脱颖而出,则必会受到族内重点培养。
再外若是有际遇,也会得到家族大力支持。是故家族子弟对族内认同感极高,家族荣誉不可轻辱。
世间修行首重心性,万般秘法只以三脉主修为根,心境,肉身,和军阵,其中心境修行之法为万法根本。
心境修行,以儒,释,道,三教传承为尊,共分九品。
修行一者。
以儒家为例,心灵境界总为九品九境。
下三品:格物境,知至境,意诚境。
中三品:心正境,身修境,家齐境。
上三品:国治境,天下平,最后还有上上圣人境。
当世最高修为者便是七品国治境,八品天下平已多年未曾听说,更不要说传说中的九品上上圣人之境。
心境修行以悟为主,儒家典籍并不难得,但要从中领悟自己的超凡道路,却是难上加难。
书经易读,法不轻传,三教传承有序,授徒异常严格。
各种心境领悟之法,通常只在世家大族内部流传,是为各家立足之本,从不外传。
江淮苏家的儒家传承“儒家心学精要”便份属超凡下品三境,但哪怕仅仅是下三境传承,却已经是为苏家打开了心境修行的大门,使得寒门苏氏在江淮南部也已是大族。
修行二者。
重肉身,肉身力量是基础,习武伟力归于自身,人族仗之护卫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