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率领大军连战连捷,而满清守军则连连失利,惊慌失措之下,纷纷狼狈撤回了昆明。
滇西之地尽皆失守后,原本稳坐钓鱼台的老汉奸吴三桂,终于有些担忧起来,但并不是很慌。
他可是百战名将,已从各路败退清军的口中,判断出李定国带领的明军,人数绝对不超过三万。
明军队伍中至少六七成是黑瘦矮小的缅人,真正的汉人不过数千之数,怎么可能是彪悍清军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在滇西的每场战斗中,明军都是“勉强”击败清军,甚至没有一次能全歼清军,可见战力并不绝顶。
老汉奸综合各方情报之后,非常笃定的下了结论:李定国不知用了何法,勾结了小国缅甸,借来了一些兵士罢了。
前明余孽只是趁大清不备,侥幸击败留守滇西的少数清军!真正有威胁的,一是李定国的超绝能力,再者是永历皇帝的名头。
如果让这伙人在云南站稳脚跟,倒是很可能引发各处反清复明的高潮,这点不可不防。
但老汉奸手握以关宁铁骑为核心的八万大军,还有八旗强兵八千余人配合作战,他觉得再次击败李定国,再去弄死永历,问题不大。
就在不久前,老汉奸还以率军入缅剿杀永历帝条件,从北京朝廷生生挖来一笔巨款:军费三百五十万两,粮草更是无数。
如此一来,老汉奸的实力将来会更加膨胀,再无出战的后顾之忧!而且,天下形势一旦剧变,也许有些良机呢。
近两年以来,老汉奸也通过自己安插在北京及江南的细作,大概得知冒出了个大明皇子,弄得满清损失惨重、欲仙欲死。
种种变化,令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再次躁动了起来!他要乘势大战,博取更大的地盘、军队、利益,以待天时。
老汉奸反复思虑盘算之后,断然带领了五万关宁军,又令信郡王多尼、平郡王罗可铎领五千八旗兵,气势汹汹杀向了滇西。
吴三桂心怀必胜的信念,他要趁着李定国“兵弱”,痛快淋漓的彻底击败和杀死李定国,还要乘势而进,弄死永历朱由榔。
与此同时,李定国令各族土司率军防守各地,自己则率领八万大军冲击,以杀气腾腾的冲向昆明。
傣族土知府那嵩,也带着傣族为主的三千人队伍,跟随大军作战,
李定国同样信心满满,誓要击败不知廉耻的汉奸军,誓要灭杀凶残野蛮的鞑子军,誓要报去年磨盘山之战的血仇。
那一战本就是破釜沉舟的绝地反击,他借助磨盘山绝妙的地形山势,指挥万余最后的精锐明军,设下了三种埋伏,绝对可以重创鞑子。
只可惜天不佑大明,他千算万算也未料到,军中文官卢桂生竟贪图荣华富贵,出卖了大明。
背典忘祖的无耻之徒,在吴三桂大军即将进入埋伏圈时,逃入清军之中见到了吴三桂,将山上埋伏全盘托出。
大明的将士们,正按捺着激动心情,正等着要灭杀鞑子军时,敌人却突然撤退,然后就向自己埋伏的树丛发射炮弹和箭矢。
本来是设下埋伏围杀鞑子的好局,眨眼间变成了清军按图索骥,炮击射杀明军的修罗场。
算算一刻多的功夫,埋伏各处的大明将士们,竟被打死近两千人,损失可谓惨重无比,好好的埋伏战也变成了失去先手的遭遇战。
一伏处的大将窦名望带领的将士们,先因卢桂生出卖被清军突袭而损失惨重,紧接着被蜂拥而来的清军包围,展开了无畏的反击血拼。
窦名望砍死了上百敌军,自身负伤数十处,仍然死战不退,带领将士们继续拼杀;最终受伤过重,生生流干了鲜血,壮烈战死;他所部三千余名将士,无一生还,无一投降。
壮烈结局也应了战前的一句谶语:他曾对身边人说:“我姓窦,此山名为磨盘,天下哪有豆(窦)入磨而不腐?今日是我死之日也!”
二伏高文贵和三伏王国玺,发现窦名望所在一伏处的异常,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下令鸣炮出战,支援一伏的战友。
他们的到来,却没能救出战友,反而遇到了无穷无尽的清军!双方短兵相接,舍命互搏,战场之上血肉横飞,双方战死士兵的尸体甚至堆成了一堵墙。
兵力处于劣势的明军,虽然拼尽全力给鞑子军、汉奸军带来惨重伤亡,但终究慢慢陷入了劣势。
不久后,王国玺也在大战中壮烈牺牲,只剩高文贵带着残军苦苦支撑,依靠着居高临下的地势,和清军僵持着。
在山顶统筹指挥的李定国,在大战刚开始之际,立即从混乱的鸣炮次序中发现了问题,山下震天的喊杀声出现的实际也很不对。
他立即意识到,此战出现了极大的变数,而且是不利于明军的!不过他明白,必须全力击败清军,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他当机立断亲率作为预备队的最后三千精锐,从山上全速冲下,救援陷入不利苦战的战友,亦要给清军全力一击,翻转战局。
生力援军的到来,局势瞬间被逆转,二伏、三伏的明军士气再次被点燃,悍不畏死的继续拼杀,甚至悍然抱着清军摔下山谷同归于尽。
而清军反而明显地落入了下风,无论是鞑子军还是汉奸军,伤亡都快速的增加,增加到了吴三桂受不了地步。
吴三桂想不明白,明军分明已经国破家亡了,可以说已经穷途末路了,怎么还能有此高昂士气,还有如此无敌战力?
那一日,双方整整鏖战了一整天,李定国手中最后的最精锐万余将士,在击退清军之后,仅有不足四千人幸存。
鞑子和汉奸军的损失更加惨重,号称无敌的鞑子军被击杀近两千人,汉奸军则被歼灭了一万余人。而且,明军还击毙了两名鞑子辅国公十八名大将,其中包括赵布泰的侄子多波罗和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
可以说,这是满清鞑子与李定国大军的多年交战之中,高级将领阵亡最多的一次。
只是李定国并不知道卢桂生的投降之事,更不知道鞑子和汉奸军的惨重伤亡,他只能带着残兵匆匆撤退。
时隔一年,再临故地,他环视四周,群峰丛峙,林木茂密,除了一条屈曲小路,别无路径可寻。
还是熟悉的一切,但这一次,大战结局势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