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这些因素,赵院长就不满足前50名了,他希望能进30名之内。
“秦耕,昆医廖院长回来了。”赵院长说。
廖院长是昆医的院长,赵院长是附属医院的院长,两个相差一个量级。
什么意思?
赵院长提这个事是什么意思?秦耕没有多想。
但可以肯定,赵院长不会无缘无故说到廖院长。
下午,在医学院行政会议室里,一个重要的会议已经开始,这是廖院长脱产在京城学习3个月后的第一个会议。
今天有17项议程。
“下面是关于聘用秦耕为教授的议题,请赵院长介绍一下秦耕的情况。”
主持会议的是学院副院长孙洪涛同志。
赵院长把秦耕的主要事迹介绍了一遍。
“才22岁,学历又这样差,聘教授?”很快就有了质疑声。
“对呀,我们开这种先河?”
“不怕人家笑话吗?说我们没有人才!”
“慎重,还是慎重一点,再观察一段时间吧。”
“不是不同意,而是我个人觉得,有点儿匪夷所思。”
廖院长环顾了四周,看来,今天这个议题反对的人比较多,当然,他们提出的意见是对的,谁都不是和秦耕有个人恩怨,而是纯粹的从工作角度考虑。
他不急于表态,继续听大家的反对意见。
又有人发表了不同意见。
他准备发言了,纠正一下风向。
会议讨论问题时,风向问题是最重要的,风向对了,最难过的议题也过得了。
风向不对的时候,很容易的议题也容易被否决掉。
廖院长准备干预风向了。
就在他讲话的前一秒钟,一个叫松赞的委员说话了。
他还不是副院长这个级别的,只是葛委会性质的委员,年纪也是今天参会人员中最年轻的干部。
他没按规矩出牌,发言比较迟后。
本来,发言的有规律的,他这种资历比较浅,职位比较低的人,发言应该比较靠前才行,越往后越应该是位高权重的人。
但是,今天他打破了常规。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对于秦耕的聘任,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并且是及时的,重点是我认为不聘还不行。”
他说话的语气不很友好,非常严肃,“不客气的说,现在秦耕对医院的贡献,远比一般教授的贡献大!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马上聘任!”
他看了一眼廖院长,接着说:“我们昆医最缺的就是人才,现在有人才在这里,我们弃而不用,那人家哪天要走了,我们再重视就迟了。”
赵院长高兴地点头,嘴里不停地嘟哝,“说得对,说得对,说的太好了!”
廖院长眼睛里也充满了赞许。
有了松委员的发言,接着风向就变了一些,随后的3个人发言都是谨慎地表示赞同聘任秦耕为教授。
见时机到了,廖院长做了总结发言,“根据大家的发言,我总结如下,我们立即聘请秦耕同志为昆医的重症医学教授,同时授予他消化科教授职称。同意他的博士提前毕业。”
虽然这种没走程序的聘任有些扯,但是在万废待兴的年代,这种吃螃蟹的举措是有正面意义的。
昆医决定还是走一走程序,他向有关部门报备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