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战死,该安抚的安抚,该封赏的封赏。
身为帝王,如今的赵匡胤,即便听到“义弟战死”也表情如常了,甚至不愿意多提一句。
于是,岔开了话题,说道:“汴梁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赵普说道:“张永德收缩兵力,分出一部分派往冀州。”
“刘钧(北汉)又闹腾了?”
“应该说,是李筠先挑起的,如往常一样,刘钧求援于契丹。”
“哼,契丹这功夫,应该不会插手了。不,契丹何时真正帮过刘钧?”
此话不假,在当年“高平之战”的时候,契丹也没怎么出力,如今,摊上了一个“昏君、暴君、睡君”的耶律璟,更没有进取之心了。
历史上,耶律璟在位的时候,与后周、北宋之间保持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直到耶律璟被近侍所杀,契丹与中原之间的关系,又再度紧张起来。
“陛下,应该……不止如此,史弘肇、符彦卿等人,有意继续进军燕云之地,已经不满足三关之功了。”
“三关”就是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当年,郭荣领兵攻打,主力分别是韩通与赵匡胤,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收复三关”,整个过程基本是兵不刃血,契丹守将几乎全都是投降了。
这与耶律璟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契丹国志》中记载,在丢失三关之后,耶律璟一点都不着急,反而说道:“三关本汉地,今以还汉,何失之有?”
本来就是人家的,还给人家,又没有损失!
耶律璟,好人啊!
赵匡胤叹口气说:“老天给了张永德一个机会,只怕,他未必能抓住,若是掌握不好火候,恐怕会贻害无穷了。”
“陛下担心契丹、北汉联军大举反扑?”
“非也,朕是担心,耶律璟命不久矣,契丹新君上位之后,就不会再采取收缩战略了。”
“耶律璟……他只知道杀人打猎。”
“彼之蜜糖,彼之砒霜!”
耶律璟确实算不上啥好人,元代的脱脱评价他:“荒耽于酒,畋猎无厌”“滥用酷刑,赏罚不明”。
在整个人格方面,耶律璟与三国时期的张飞、张翼德很像,就是一个“尊贤辱下”的人,即,如果对方是真有才能的人,耶律璟是很敬重的,比如,他就采取了汉人大臣“轻徭薄赋”的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还算可以,对待其他民族、政权也是如此,所以在他执政期间,与女真、回鹘、吐蕃等与当时的契丹,关系也很融洽。
只是,“辱下”的问题就很严重,对待身边的近侍,耶律璟根本就不当人看。他不近女色,凡是有僭越之举的女子,全都杀了,伺候他的仆人,稍有不顺心,拿刀就砍了。
史弘肇、符彦卿发兵刺激契丹,容易导致耶律璟更加性情无常,他杀的身边人越多,自己离死就不远了。
《辽史》记载,耶律璟在公元969年于“黑山之变”中,被伺候自己的近侍、厨子、马夫等六人,合力杀害!
……
赵匡胤端起腊八粥,用调羹划拉了一下,平静的状态被打破,沉在底部的各类干果,如同沉寂于水底的鱼虾,混乱无序地浮动。
天下局势,恰如此粥。
王继恩近前:“陛下,粥已凉透,是否要温热一下?”
赵匡胤似乎没听见,再度将碗放下,问道:“则平,昭义情况如何了?”
赵普答道:“王宴杀掉信使,拒不投降,同时,积极笼络周边势力,看样子,打算死守了。”
“唉,朕与王宴,也曾是忘年之交,何故如此?”
“陛下宽仁,反倒让王宴有恃无恐。”
“非要兵戈相见?”
赵普迟疑一下:“郭守文被困滁州,无力兼顾琅琊以西的地域,趁机出兵灭之,是为上策。”
赵匡胤摇摇头:“昭义得山川水文之便利,淮京与之甚远(二百多里地),想要平灭,鞭长莫及啊。”
王继恩说道:“陛下,昭义虽小,却如脚心之刺,若不除之,迟早病足无力行走。”
赵匡胤点了点头,喃喃自语:“德钧所言不虚……不过,王宴其人,招降不成,并非他气节高尚,只怕是好处不够。”
“陛下是说,官位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