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来覆去,终究无果,李煜索性起身,走到桌案前写下了那四句话——
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按照赵京娘的说法,这算是对赵匡胤的“命运批言”,也确实很准。
第一句,“遇郭乃安”是指赵匡胤发迹变泰之前,初入军旅的时候,赵匡胤很不顺,处处受到排挤,直到他遇到郭威之后,才彻底安定下来,官位也不再是边缘化。
第二句,“历周始显”中的周,自然指的是后周,赵匡胤的所有人脉、资本、威望,都是在成为后周将领之后积累起来的,一直到成为殿前都点检,身份及心态彻底变化,开始显露头角。
第三句,“两日重光”按照字面去理解,两日,就是两个太阳,重光,就是光芒相互照耀,指的应该是郭荣与赵匡胤两个“太阳”,他们都在大周的头顶挂着。可是,天无二日,总有一个要日薄西山才行。
第四句,“囊木应谶”的“应谶”就是指语言应验了,那么囊木呢?口袋为囊,李煜在纸上写了一个木字,在上面加了一个宝盖,就是一个宋字。
扔下笔,李煜不知如何评价,如果陈抟与赵匡胤从来没见过面,这四句谶言,就证明陈抟果然有些神通,连赵匡胤“宋”的国号都算出来了。
【其实,赵匡胤的封地是宋州,不用算。】
但是,反过来一想,若是陈抟与赵匡胤是故交呢?那大概率,今日之事,就是陈抟仗着自己“半仙名气”,做一个名高级的说客。
高级的说客,不会直截了当地威逼利诱、苦苦哀求、一哭二闹,而是让人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大概率,原主见到这四句谶言,不自觉地就会认为,赵匡胤是天命所归。
“陈抟啊陈抟,朕只能说,你很高明。”
李煜拿起一支朱砂笔,在四句谶言上的“重光”与“囊木”四个字上,重重地画了一圈!
赵匡胤,你“遇郭乃安,历周始显”,朕管不着,可“两日重光,囊木应谶”,绝对不是那么解释的,朕,自有一番解释——
其一,两日重光,这其中的“两日”,绝对没有你,你不配,一个是朕,另一个是郭宗训,在华夏大地之上,称帝者甚多,朕这个皇帝,最大的筹码是南唐稳定的格局,良好的运转体系,是江南诸国当中地盘最大的,后蜀圈地自封、南汉忙着嘎蛋,如果灭了吴越,可以认为整个长江以南,都已经收入囊中。
郭宗训这个皇帝,最大的筹码是名义上继承了大周政权,很多态度不明朗的将领,只要见到郭宗训,也会不自觉地下跪叩头。一朝得势,同样是“风云化龙”,比如,郭宗训能够顺利地熬到十六岁,能够掌控朝廷,那么李重进、张永德(如果还没死),就会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那么,这“两日”最终谁最闪耀呢?当然是朕!因为——
朕就是重光!
历史记载,李煜其人“重瞳之相”,故取字重光,他既是李从嘉,也是李重光!
陈抟,你想不到吧,你自己的谶言,明明白白地写着朕的字!
其二,囊木应谶。囊,就是口袋,中国文字的用途富有变化性,“囊”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正所谓“囊萤夜读”,就是把萤火虫装进一个口袋里当灯泡用。
所以,囊木,也可以理解为“装进木头里”,什么样的人才会装进木头里?死人,这样的“木头口袋”学名叫做棺材!
赵匡胤,你想不到吧,你最终的结局,就是朕与郭宗训的博弈当中,成为火锅底料,正如《三体》的名言——消灭你,与你何干!你只不过是我们斗争的牺牲品。
……
想通了这些,李煜感觉困倦极了。
一天天的,白天忙,夜里忙,累死朕了。
睡了,朕要早睡,众卿今日也早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