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六,“赵匡义称帝”的消息,在扬州、在广陵、在皖东、在整个淮南大地炸雷,随着这个消息一起传来的,是二十万宋兵集结,全线向扬州进发的消息,李重进摊开地图,心都凉了,偌大的淮南十四州,只剩下和州、滁州、雄州、扬州、泰州、滁州六个在自己手中,还都是地盘比较小的。
十月初七,就在白重赞、石守信围着铜城死磕的时候,南唐一万步卒、一千骑兵连夜渡江,天亮之后开赴真州以北,一边与毛镗汇合,一边与冶山李重进联系,沿着春秋时期建造的古运河布置防线,以死守扬州的“西大门”。
李重进一边骂赵匡胤,姓赵的,狗东西,你也敢称帝!一边分析战情,算下来,宋军与周军的整体军力比是三十万对十万,优势不在我。
最关键的是,自己这边的十万人,不是全部都投入到正面战场了,保卫扬州、京杭运河的兵力,又分走了将近两万,真正干仗的只有八万。
所以,得知潘崇彻、黄损领兵一万多人支援的时候,多少有些失望。
失望,就对了,这就是李煜的“饥饿营销”,兵我有,但要你求着我支援!
……
冶山之下,中军大帐。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生锈的味道,冶山之所以称之为冶山,正是自古的冶炼之地,周边山脉大大小小的矿坑,如今早已经成了不规则的水泊。
自汉代修筑、历代修缮的一条大道,穿梭于山脉、林野、水泽之间,由于六合、真州属于“扬州政权”的地盘,高怀德、石守信等人想要复刻当年后周攻打南唐时期的“扬州之战”路线,就只能放弃古运河,改走经过冶山的道路。
李重进选择在冶山驻扎,很合理,占据局部地势较高的位置,守住两丘陵相夹的隘口。
随后,带领手下登上最高的金牛峰,极目远眺,冷不丁地问了一个问题——
“诸位,赵匡胤要增兵的话,会走哪一条路线?”
赵赞近前,说道:“淮王,从寿州出发,最安全的路线,自然是沿着淮河,一路到达泗州,再图南下。”
最安全的路线,不意味着是最便捷的路线。
昔日,“扬州之战”是以庐阳为大后方,滁州为中继点,沿着滁河、攻打六合,一路向东!
如今,庐阳虽然在赵匡胤的控制之下,可滁州不是,和州也不是,这条“近路”走不通。
可走远路(寿州→临淮→五河(或明光)→泗州→雄州),对于赵匡胤来说同样危险,那意味着战争成本翻倍,庞大又松散的军队,哗变的可能性提高。
李重进点头,看了一眼年长的郭从义:“子义(郭从义的字),你说说。”
郭从义有点慌,毕竟之前,他私下里与赵匡胤暗通款曲,生怕被人抖落出来,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地表忠心。
“淮王殿下,赵贼野心颇大,又诡计多端,恐怕企图,不止扬州,属下的意思是——”
李重进一摆手,说道:“本王明白,这也正是本王所忧虑的。”
郭从义的意思是,当前,李重进所有兵力都被困在雄州、泗州、扬州所在区域,而滁州以西、和州以北,根本就没有扬州政权的势力。
高怀德、石守信来势汹汹,扬州一时间危如累卵,看样子是要把郭宗训除之以后快!
但换个角度看,赵匡胤建都淮京,这是打算赖在淮南不走了。
既然不走了,自然要扩大地盘,相比扬州这一“远水”,滁州、和州就是嘴边的肥肉!
这一点,不得不服李重进,因为李煜也没有想到这一层,他判断的就是,赵匡胤只会不惜一切代价攻破扬州。
李重进能想到这一层,就是对赵匡胤太了解了,既善于冲锋陷阵,又善于谋略算计,中原争锋、北伐契丹、西征刘汉或许吃力,可在淮南战场上,赵匡胤绝对是一个强悍的对手。
《宋史全文》:“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兵马钤辖尹勋近前:“淮王殿下,是否要提醒一下郭守文?如赵匡胤真的从庐阳发兵,滁州恐怕难以抵挡。”
李重进极目远眺,真希望自己的目光,能够像滁河一样拐弯,一路延长到巢湖,看看宋军到底在搞什么。
“郭守文兵力有限,东拒高怀德已经很吃力了,与其想着巩固滁州,还不如在和州方面想想办法。”
郭从义、尹勋没有说话,赵赞心里“咯噔”一声,和州?
李重进,你想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