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岂敢戏言。”
姚凤恭“噌”地站起身,一脸猴急加喜悦的表情。
当初,他与韩通一同前往金陵,就是为了游说南唐增援,背后的符太后、李重进都很清楚,单靠扬州政权的兵力,根本就无力控制江北。
尤其是李重进,他不想过多借助汴梁政权的力量,更准确说,是不想欠张永德人情,他笃定早晚有一天,郭宗训要回到汴梁,而“第一顾命大臣”只能是自己!
让人恼火的是,韩通提出坚决反对,在回到扬州之后,甚至不惜与符太后据理力争、差点翻脸。
如今,惹人讨厌的韩通不在扬州,潘慎修又主动带着国书前来,提出增援,这是自己立功的大好时机。
看来,唐国皇帝还是比较重视我的,只要能够稳定淮南局势,自己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
可转念一想,他又缓缓地坐下来,问道:“领兵将领是何人?”
判断一个人,要将人性与能力分开。
姚凤恭能够坐上扬州刺史的位置,最起码说,他不是一个庸才,短暂地喜悦之后,立即意识到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南唐与后周长期的积怨。
之前去支援泗州的人,一个是赵赞,本来就是后周将领,一个是毛镗,名不见经传的兵头而已,且只领兵三千。
可这一次,唐军大规模渡江,说是来支援的,万一趁火打劫呢?唐国皇帝是真心的吗?
潘慎修微微一笑,说道:“领兵将领,主帅潘崇彻,副将黄损,兵力一万,调遣于润州大营,同时,大唐皇帝力排众议,调遣李元清手下的一千骑兵。”
姚凤恭一皱眉:“潘崇彻,黄损二人,在下实在没听说过,有能力率领一万之众?”
“姚刺史,这两人是刘鋹的部下,因遭到迫害,故投降了大唐。”
“哦,原来如此。”
姚凤恭心中稍安,二人不是金陵三大营的将领,看来,唐国皇帝是真有诚意。
若是领兵的是林仁肇,或者朱令赟,这事儿今天就泡汤了,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吧!
姚凤恭的心思,不,应该说扬州政权核心人物的心思,李煜早已经揣摩透了,包括让潘慎修可以强调,一千骑兵是李元清的手下,用意也是为了增加信任。
毕竟,当年“台州之乱”的时候,正是李元清率领“玄衣卫”(当时的骑兵番号)前往协助,一举击败了杨信、荆罕儒等人。
当然,如果真要干你,谁来了都一样,这就跟电影里黑社会谈判一样,“诚意”就是给足面子、表明心迹,仅此而已,谁都不能保障会不会背后捅刀子。
“成德,你我一见如故,有些话,还是先讲清楚吧,等到了章武殿上,朝觐天子、太后,在下也好有个准备。”
潘慎修一听,通透!
“姚刺史,大唐助力剿灭赵匡胤,自然是有所要求。之前,周主向吴越发出诏书,要钱俶归还福清,这么多天过去了,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哦……”
“此番支援,大唐也必定损兵折将,粮草、辎重、兵器、战马等开销庞大,吴越坐视旁观、岂有此理?不派人支援,也该送点物资。”
“哦……”
“还有,大唐军队,只负责戍卫扬州,落脚之处就选在真州,还要周主敕令冯克检,双方避免发生误会。”
“哦,我已经明了。事不宜迟,我即刻进宫去!”
姚凤恭起身要走,却被潘慎修一把拉住了——
“姚刺史,不急于一时,在下金陵前来,唯有你这一个至交,就带了一些不值钱的土特产,吩咐两个下人在外面看守,先抬进来再说。”
“哦……”
姚凤恭眉毛一挑,还有意外之喜?
院子当中,有一箱子土特产,黄金也是土里挖出来的,不算说错。
两个下人一左一右,身段婀娜、雨润芭蕉,抬眉之间、顾盼星辉,举手投足、弱柳扶风,左边的是花房魁首,右边的是勾栏状元。
“姚刺史,这两个下人手脚麻利、做事勤快,如果不嫌弃,也一并留下来伺候。”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