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她的智商是会最低的,但是在她当太太的时候,她的智商也是会最高的,会想方设法把男人的财产,转移到她的这边来。
——————
我接下来给你们讲一讲一个故事吧,就是那个明朝末年的故事。
当时明朝有一个将军叫祖大寿。
祖大寿在袁崇焕麾下征战辽东,在宁远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中,祖大寿都给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龟缩在东北一个小村庄里面的,后金统治者皇太极,对祖大寿是非常清楚的,
他渴望自己也有像这样一员猛将,于是皇太极就派人去拉拢祖大寿。
祖大寿就谢绝了他。
祖大寿是坚决要和皇太极斗争的,因为皇太极经常派兵侵扰明朝的土地。
当时他为了把祖大寿拉拢过来,他就派人去把祖大寿家族里面的一些族人,
还有祖大寿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全部逮捕了,逮到长春然后软禁起来,但是皇太极给他们的待遇非常丰厚。
在这个期间,皇太极多次写信给祖大寿,劝他跟着自己混,皇太极还让祖大寿的两个儿子给祖大寿写劝降信,
但是祖大寿收到他们的信之后,看了之后都烧掉了。
4年后,祖大寿带着孙承宗交给他的作战命令,修建那个大凌河城池。
三个月后,那个城池还是修建了一半,皇太极就配了3万骑兵围住这个城市,把城围住了。
这个时候皇太极就不着急,他决定围控住这里,把祖大寿困死。
为了长期围困祖大寿,皇太极就在这个城之外挖了很多壕沟。
方便他长期对祖大寿进行围困。
3万人挖了7天,将这个城市周围全部挖出了沟,这些壕沟就把城内和城外的联系完全断绝了。
当然祖大寿也不会坐着等死。
他也经常派出骑兵和皇太极的八旗兵进行交战,但是各有损伤,还是没有突围出去,
当时前来援助祖大寿的2万明军,又被皇太极埋伏的军队打败了,祖大寿没有办法,只能在城内坚守。
这个时候皇太极还找了30多个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员,叫这些人一起写信劝祖大寿投降,这些人写的信很快就被送到了祖大寿这里,祖大寿也没有答应投降。
这个时候城里边粮食已经吃光了,祖大寿下令杀马,到这个时候马都吃完了。
后来又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事,平台不让我讲,我也不讲了,实在没办法了。
城里面只剩下了300人,祖大寿就叹了口气说,这个时候只剩下投降的这条路了。
祖大寿说人活在世上怎么可能不死呢?但是国家和我的家庭以及我自己的身体事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既不能为国尽忠,
也不能保全我自己的家庭,所以我只能先保全自己的性命,
于是他举出了白旗,接受皇太极的劝降。
皇太极在城外设立了一个土堆,两个人在上面见面,从此祖大寿就投降,向皇太极投诚了。
投降过了没多久,祖大寿就以他的全家老小在锦州为借口,给皇太极出了一条锦囊妙计,
他说他愿意带一支兵马,穿上明朝军队的服装,然后混进锦州城,这样他就可以留在锦州城作为内应,
然后皇太极攻打锦州,他就在城市里面杀掉锦州的守备,然后皇太极就可以攻下锦州了。
皇太极听了他的计划,非常高兴,立刻下令将5000名八旗兵交给祖大寿统一管理,祖大寿带着这5000多名骑兵在路上走了半天。
忽然碰到了大雾,祖大寿就把这些人甩开了,他一个人骑着马冲进了锦州城,然后率领明朝的军队抗击清军。
皇太极被祖大寿耍了一把,他非常恼怒。
此后他多次御驾亲征,攻打宁远等城市,想捉住祖大寿杀了他,但是多次攻打都没有成功,
即便是皇太极在这样的盛怒之下,也没有下令杀死被关在盛京的祖大寿的几个亲戚,反而对祖大寿的亲戚非常优待。
在这个时候,皇太极没有办法,于是祖大寿又在明朝的地盘上为明朝守了10年的城池。
但是崇祯皇帝是一个疑心非常重的人,他怀疑祖大寿曾经投降过皇太极,皇太极一定是将他发展为内应的。
于是崇祯和祖大寿之间的互相猜忌就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缝。
过了一年,崇祯皇帝派洪承畴镇守宁远城,皇帝的目的是让洪承畴监视驻扎在锦州城的祖大寿,防止他投降皇太极。
崇祯14年4月某日,皇太极带八旗子弟又来围攻锦州城,这次崇祯皇帝把锦州城围困了整整一年。
驻扎在宁远地区的洪承畴,他的13万明朝军队也在松山被皇太极的另一支部队打败了,洪承畴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了。
祖大寿在锦州城被围困11年,城里的粮食都吃完了,连水都没有喝的了,皇太极又派出人去进行招降。
为了让其他那些守城的将士不被屠杀,祖大寿只好再次接受了投降。
虽然祖大寿上次投降又反叛了,但是皇太极他的肚量非常大,他没有计较祖大寿上次的反叛。
这次祖大寿投降以后,皇太极又任命祖大寿为正黄旗总兵。
皇太极的很多部下,都劝皇太极杀了祖大寿,说这个人不可靠,但是皇太极没有听。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祖大寿虽然没有再次率军出征为皇太极打仗,但是皇太极给明朝的那些想投降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就是通过祖大寿来告诉明朝的那些想投降的人,就是说你们就算投降了,再背叛了我也可以再接受你们的投降,
我的度量可比崇祯皇帝大多了。
于是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带着孝庄皇后还有顺治,进入山海关定鼎中原。
中原地区的汉族官员望风而降,就是祖大寿这个榜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你如果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你就要学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