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本来计划等李隆基死后再造反,但在杨国忠的逼迫下不得不反了。
755年6月,安禄山这时不敢入朝。
李隆基开始怀疑了,但他认为大唐太平盛世,安禄山根本掀不起什么浪。
11月,安禄山终于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
河北大部分望风而降,而颜真卿、颜杲卿假意投降当卧底。
安禄山渡过黄河,攻破荥阳,在虎牢关与唐军开战。
守将封常清英勇战斗,还在洛阳打巷战,但朝廷军队是临时拼凑的,根本无力抵挡。
洛阳陷落。封常清与高仙芝在陕州会合。两人认为应当撤到潼关保住军队据险而守。
这是对的,但他们两人情商低,不知道孝敬监军太监边令诚。
于是边令诚将陷害他们。李隆基将他们在潼关斩杀,让哥舒翰代替他们。
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为燕。
他的政治水平不高。
另一边,卧底颜杲卿、颜真卿起兵反抗,河北诸郡望风向朝廷投降。
安禄山派史思明等人反扑。颜杲卿失败被杀,但他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争取了时间。
颜真卿收复魏郡,郭子仪、李光弼多次击败史思明,再度收复河北。
河南的张巡等人也接连击败叛军。
安禄山与范阳的联系切断,困在了洛阳。
在这么多忠臣名将的努力下,唐朝的形势逆转了!
但杨国忠和李隆基反手就把他们的努力化为了泡影。
当时最优解是哥舒翰坚守潼关,郭子仪等人攻打叛军大本营范阳。
可杨国忠知道自己声名狼藉,猜忌哥舒翰会对自己动手。
于是他建议李隆基催促哥舒翰出潼关作战。
6月,唐军出潼关后没了天险,果然大败,潼关失守。
部下担心哥舒翰会遭到高仙芝两人的命运,挟持他投降了安禄山。
长安很快也要守不住了。杨国忠建议李隆基逃往他的大本营巴蜀。
他知道自己声名狼藉,很多人要弄死自己或将自己交给安禄山。
只有与李隆基绑定才能活命。
李隆基同意了,抛下了大多数人直接跑了,长安大乱。
接着,马嵬驿兵变,杨国忠一家被杀,李隆基被迫杀掉杨贵妃。
李隆基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向北逃往灵武,随后在7月自行称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中有三组模范父子,李隆基李亨是第一对。
大唐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李世民觉得头昏脑胀的,血压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气死我了,这打的都是什么仗啊!李隆基也真是活该!”
“安禄山才有多少本事!都能打成这样?”
自己都要忙死了。
大唐乱成这样,真令人担忧,空间内部情况也复杂,还要与两派争权。
自己还要研究未来改革的具体工作,感染者也不好处理。
这些就够乱的了,李治和武则天还时不时地给他添一把火。
在李世民烦躁的同时,刘邦和嬴政就自然很高兴了。
大唐乱成了这样,虽然不太可能会这样灭亡,但肯定不像以前了。
李隆基前明后昏,就是个大号的萧衍,以后肯定也没那么大威胁了。
至于这次选举,肯定有些中间派会因此左右摇摆,我们可以争取他们。
昨天晚上,他们各自开过会。
刘义隆再次提议让刘裕这次争一争。刘裕也和刘秀、刘彻等人商量了一下。
刘秀:“我上次都当选了,这次应该就不好再连任了。”
“现在打得那么激烈,我们刘家还是把资源都放在一个人身上比较好。”
刘邦:“你这是放弃选举了?”
“差不多吧。我们全体支持刘裕。”
刘邦点了点头,认同了这个提议。这样也能把刘裕和汉朝绑得更紧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