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尉迟生气地道:“那你得去问他了!徐先生一进长安城就拿着父帅的信去找了沈同和,那沈同和的确是去兵部那里看了档,也与卫戍军史帅见了面聊过此人,看上去公正吧?我呸!临了临了,他把他最后一个招贤名额就给了他未来的女婿了!”
刘梦棣一听,那眼神就开始闪烁起来。
而坐在对面的山滔也是低下了头去,虽然他一直强忍着笑,但那笑声还是溢了出来。
别人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刘梦棣的心腹如何会不知情?
今年最后一个举人招贤名额即是给的罗翰文。
沈同和对徐先生并不了解,但对罗翰文却是有所接触的,且罗翰文还得过案首,这就比徐先生在学历上优出了一等。
为了给朝廷推荐好的人才,沈同和将罗翰文推上去的确是更为保险一些,也无可厚非。
只是朝中已经有些人知道“罗翰文”与沈琳琅的关系,沈同和的确是有任亲之嫌的。
可问题是沈同和之女沈琳琅是刘梦棣去泡的,这事真不能怪到人家罗翰文的身上去。
可谁又能想得到争这最后一个名额的是如此优秀的两个人才呢?
刘梦棣一下子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他连忙岔开话题问道:“你刚刚说徐先生去找了薛小子……哦,就是薛采臣?”
“是呀,说是要从兵部调出来,要是再不调出来,若有战事,征北将军府那里再一征招,他怕是又要错过了!”
“徐先生与薛小子都说了什么?”
折尉迟言道:“薛主事说宫里传出了一些消息,说是可能要在北方开榷场。他问徐先生这个是不是徐先生向皇帝进言的。徐先生虽然是司马,但就是一秀才,哪里有资格上疏,就算是可以上疏,他的奏疏也只会过在通政司留看,根本到不了皇上跟前去!”
朝官的奏疏通政司那里不敢拦着,但地方下面上来的东西,通政司那里都得拦一道。
比如地方百姓申诉冤情的表文,那都得整合起来交到内阁书省,由专职官吏进行初审,觉得某个案件的确存在疑点再发到大理寺,若是没有疑点则会下发公文训斥写表文的人。
反正一般情况下皇帝是见不到百姓申诉的案子,除非是中书内阁、大理寺或是刑部有朝官愿意就此案提出观点,皇帝才能看到。
比如有些乡绅会联名要求朝廷再留任父母官一年,这样的联名表文基本上属于地方上的人情事故。
中书内阁那里会下道公文敷衍几句,不仅不会呈到御案上,也不会真往吏部去发给该官吏一个优等绩效。
即使民间出了些什么人才,给朝廷献言建策,那也是由通政司发到应职的部门,由该司酌定后再行上报。
所以那位徐先生即使有什么好的谋略,想要直接传到皇帝的御案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并不是通政司真不让百姓的话传到皇帝耳中,而是因为有些事情真的过于鸡毛蒜皮与琐碎,甚至是刁钻。
所以历朝历代皇帝想要跨过官吏知道民间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情,除了密探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也就是唐朝不良人、宋朝皇城司、明朝锦衣卫建立的初衷与真正需求。
只不过这些密探织组在时间变迁与人心变异之下也慢慢地变了味。
当折尉迟说到榷场之事时,刘梦棣一下子就警觉了起来。
薛采臣知道这件事并不意外,毕竟他的爷爷是翰林院掌院。
翰林院里官吏实际上就是皇帝的秘书及顾问,且朝廷的各种诏书都得经翰林院一手,薛铎知道也是正常。
他知道了,薛采臣也就知道了。
可问题是刘梦棣曾与刘泷说过,这事在做起来之前最好是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