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对这一次的大规模御史巡查,非常重视。
一直到了正月初十,督察院上上下下都在忙着这件事情,外出巡查的御史所呈递上来的奏疏,走的都是军情通报途径。
而京师司礼监派发的训责,嘉奖旨意,也是陆续出京。
二十余名主要官员得到朝廷嘉奖,今年刚开年,考成记优,吏部考核记优,刚刚开年,这二十名官员都完成了绩效了。
当然,有嘉奖,也就有训责。
十八名官员得到了训责的旨意,两名县令被严肃处理,这个严肃处理就是罢官问责,等到属地事宜结束后,再行惩处。
实际上,这种急迫的情况下,若是做的这不过分的几乎都不会直接罢官问责的。
因为皇帝陛下亲自下旨意训责,对于官员来说,就已经是很大的惩处了,训责的旨意既是代表着皇帝他不满了,这以后是日后严惩的前奏,即便你在训责期间,将功补过,尽职尽责的去办差,没有得到后续的严惩,但你的仕途就已经戛然而止了。
而那两名县令,之所以连元宵十五都没有扛过去,是因为在他们治理的地方,最为糟糕,冻死的百姓最多,优胜劣汰,这一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属中,表现得凌厉尽致,官府没有一点作为,衙门门口一条街积雪扫的干干净净,却不管治下百姓的死活。
即便御史到了,也是装模做样,跟朝廷玩心眼,不老实,丧失为官信念……
而后,到那里得御史,只给这两个县官留了两日得时间调整,还是没有作为,便再次上书陈述弹劾。
而后的结局就这么注定了……
海瑞在这几日,频繁入宫,与皇帝商议诸事,而朱翊钧的精神头,也都在这上面……
皇帝重视了,朝中的官员们,也都重视起来……
随着这一轮御史巡查结果的公布,得到嘉奖的官员们自是面上有光,预定了仕途顺遂,而后,便更加小心谨慎为官,生怕稍有差池便毁了这来之不易的荣誉。
而那些被训责的官员,则各个如惊弓之鸟,每日战战兢兢,一边竭尽全力弥补之前的过失,一边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在此巡查期间,海瑞再次求见朱翊钧,这一次,他跟之前一样,说了一些让此时的朱翊钧,也没有办法接受的话。
海瑞想着是不仅仅是对这些失职官员的惩处,更多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生之困,根源在于吏治。唯有整饬官场风气,让各级官员都能真正将百姓放在心上,方能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两个方法,第一方面,加强对官员的廉政考核,将百姓的口碑与官员的升迁直接挂钩……
这一条,朱翊钧无法接受,甚至,放在后世也无法接受,这不就是民调吗,此时自己主宰下的封建王朝发展还没有走到顶峰呢,便想着直接跨过去,玩下一套,那怎么可能。
另一方面,是加大对百姓的投入,要让户部专款专用,给百姓谋取真正的福祉……
而这一条,朱翊钧也没有办法答应。
不是不想,而是朝廷根本就做不到。
海瑞只是看着朝廷这两年日子好过,地主家有了余粮,但,若是让户部真的拿出一笔数额庞大的银子放在那里不用,制度上面,也做不到。
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这是财政常态,现在的社会制度下,怎么可能将真的预算做到一整年呢……
朱翊钧从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面对海瑞的要求,朱翊钧只能拖着,但,从未拒绝过……
……………………
元宵节,北京城沉浸在一片热闹非凡的氛围中。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五彩斑斓的花灯形态各异,有憨态可掬的玉兔灯,寓意着吉祥如意。有威风凛凛的瑞兽灯,还有精巧细致的宫灯,所有的花灯上面都描绘着神话传说与市井百态,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赏。
街头巷尾挂满了灯谜,文人雅士、孩童稚子皆围聚于此,或仰头思索,或热烈讨论,猜对者便能从摊主手中赢得精美小物件,欢笑声此起彼伏……